APP下载

浅谈斗拱与珠宝首饰

2019-09-10魏嘉荣金英福

锦绣·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斗拱首饰古建筑

魏嘉荣 金英福

一、古建筑结构——斗拱综述(历史渊源、价值、作用,称为)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有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层层叠加探出的横结构是拱,拱之间的叠垫方木块是斗。斗拱在西周到战国时代已出土的铜器之上,便已有了栌斗装饰图案的出现。到唐代,斗拱臻至成熟极盛,颇具主角姿态,甚是大气雄浑,兼具了能工巧匠的极致缜密的算计与盛世雄丽的建筑形象,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表达了“礼”制之中层層的森严等级。宋元时期的审美意识的变迁,使得斗拱向着多样化与形式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计心造”做法,此时的斗拱体量已经成型,有了完整的规范制度,虽然体量较之唐代变小了,但其工艺美感得到了加强。到了明清,木结构的建构逻辑趋于简洁,节点更为坚固,斗拱更多的呈现的是标准、等级与装饰的作用,这样的审美变化与形式的演变,亦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衔接的阶段。[1]

二、斗拱之美

斗拱之美,其一在于结构之美。中国的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相较国外古典建筑石结构的端庄方正,石坚壁沉,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则清丽玲珑,飘逸俊秀,韵味无穷又雄大疏朗,“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林徽因语)。[2]“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说的是建筑的屋顶曲线灵动壮丽,斗拱在其中层层勾勒,纵横叠加,“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这飞挑而出的造型使得建筑有了飞檐翘角,也有了“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3]

斗拱之美还在于建筑装饰之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是为中国古建筑的彩画三大类,其装饰于斗拱的形制,色彩及图案都极为考究,青蓝与碧绿的冷色,佐以红,黑,白,灰的色彩,又于分割勾勒的细致之处,缀以黄,红等暖色,使得色彩对比强烈,节奏清晰,整体在建筑中呈现阴阳与冷暖,使得图案装饰灵动明快,不显呆滞,结斗拱“穷技巧之变”的特性,凸显其轮廓,加以白色线条勾勒,使得建筑更显疏密有序,立体生动。[4]

三、斗拱与珠宝首饰设计的结合

“首饰就像是人体的局部盔甲,如同建筑一样,是人类的庇护体。”这样的说法不乏其道理,首饰就像一个空间装置,细微、极致和优雅的设计中流露着设计师对人与首饰之间关系的解读和阐释。[5]选取斗拱元素与珠宝首饰相结合。可谓适时有依,适逢时代的发展,我们有了繁荣的条件,作为炎黄子孙,这种文化是扎根于血脉之中的,亦是我们不吝表达,更欲求推广的。斗拱是东方建筑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靓丽的符号,斗拱之美就是中国文化之美。其组合简以言之即为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拱上又置斗,重复交叠,可千篇一律,又可千般变化。

斗拱与珠宝首饰的结合亦可以从斗拱的结构与装饰美出发。斗拱的结构造型是独具一格,极具特色的,将3D打印技术与斗拱的结构造型相结合,可以打造形制规整,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大大的节省了手工做到规整的时间,这是最基础的造型的应用,还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将外部的结构造型加以形式上的改造,或者内部的结构穿插与镂空,使其造型兼具斗拱的造型特色,又动感十足。除此之外,可以抛去建筑上斗拱的固有造型,取用其最基本的榫卯交叉的结构,搭配多种材质,佐以不同光感的抛光效果,体现出空间的流动性。

而斗拱的装饰特色,体现在纹样上,更着重于色彩上,色彩的醒目搭配既显威严又不是灵动与生机,多以青蓝,碧绿等冷色,佐以黄,红,白等对比强烈的色调进行搭配及中和,其纹样的应用,可以考究的进行利用,亦可以加以变化,可以延续曲线与方正之美,亦可以只选曲或只用直,使得纹样具有明显的历史人文特征与现代的时代质感,

在材质的选取上直接利用3D打印技术的打印材质,例如陶瓷,碳纤维,木材等使作品呈现现代技术的表达,在色彩上可以运用单一色彩的耗材亦可以选用多色渐变的耗材,使作品呈现自然的色彩过渡。除此之外,可以利用许多电镀变色材质例如铝材质,对首饰进行加工,使之色彩明丽,而佩戴轻便,当然如果以传统首饰的材质例如金银,结合传统工艺例如点翠,錾刻,金银错,花丝镶嵌等工艺作品讲更具中华韵味,而色彩工艺可以选择传统的珐琅制法,亦可以使用冷珐琅,滴胶等新型树脂材料,丰富作品的时代性,也增加作品的创作丰富度。

四、总结

斗拱之美,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内”是其精巧结构能工巧匠,累累英才的技巧精算,使得古建筑无钉无黏,榫卯结合,而屹立时间,历经沧桑而岿然不动,“外”是其造型雄丽,几斗几拱,翻云腾出,体现着千年文明的兼容并蓄与美的意识,“表”是其精色花饰,每一抹沉淀喷薄而出的色彩,每一笔钩回婉转的设计,都是人文,都是福望,“里”是其材质的极致讲究,一块块一条条,每一个凹与凸之间,是中华儿女的性格,是骨子里的不屈与精致。斗拱之美,是历史的传承与变迁,是泱泱中华每一个春秋的足迹,王朝翻覆,沧海桑田。斗拱曾简约亦曾繁复,经历过兴盛又为时代所影响,映照着历史的断面,静静地昭示着这千变万化的世间。首饰兼并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特殊的社会功能,在时代趋势的变化中愈加多元化、材料化。在其与建筑的缘分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中具有相通和融合的潜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首饰艺术在未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宁平.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J].安徽科技.2003年12期

[2]孙闯.斗拱千面-明清的繁复与华丽[J/OL].中国国家地理.2015.9

[3]吕鸿铿 左国保.斗拱审美特征[J].文物季刊.1996年1期

[4]马黛.漫谈斗拱艺术的审美特征[J].青年时代.2016年13期

[5]赵可极.基于数学原理的建筑设计基础表达古建筑斗拱中的映射[J].城市建筑.2015年32期

作者简介:

魏嘉荣(1995年-),女,汉族,山东青岛,在读硕士研究生,延边大学,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斗拱首饰古建筑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说不完的斗拱
说不完的斗拱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斗拱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首饰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