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语文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2019-09-10蒙成建

锦绣·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圈点词句课文

蒙成建

摘 要:小学语文中年级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年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可为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关键词句;质疑问难

小学语文中年级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学生以识字为主过渡到以阅读为主,有部分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对阅读产生的逆反心理会使课堂效率低下。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年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個语文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说到阅读,不得不提到革命前辈徐特立先生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不动笔墨不看书”,这也是中高年级教师阅读教学的心得。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教会学生圈点、批注,因为它是阅读文章的最佳方法。一边读书一边作批注,读书既可以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又可以加深印象,便于记忆;还能随时记下一些自己读书时的独特感受或灵感。

一、学会多种读书法

到了中年级,课文的篇幅变长,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快速读文的方法。其一是默读,因为默读是最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发思考的读文方式之一,而且默读会加快学生读文的速度;其二是略读,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浅显的课文,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学习;其三是浏览读,这种方法主要在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时采用。

二、学会圈点批注法

学生因为刚刚进入中年级,面对一篇比较长的文章,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如初读时要标注自然段的序号,一些不会读或难读准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句子。这一次的圈点主要是让学生读通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更深入的阅读奠定基础。

再读时,重点要解决初读时圈点的问题。同时对文章中比较重要的句子、写得精彩的部分、有积累价值的好词佳句、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圈画。本次圈点是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读时,主要是作批注和写感悟。有的文章中有些语句总结精辟,意义深刻;而有些语句会让人思维开阔,浮想联翩;有些文章情感细腻,打动人心。比如在进行《秋天的雨》的教学时,在作者恰当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中感受秋天的雨所带来的变化,感受那五颜六色的美丽世界,“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段落旁做批注,有的学生可能会将修辞手法写在旁边,有的学生可能会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写在旁边。批注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走进作者,与人物对话,情动而辞发,感情再次升华。

圈点批注,要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切忌胡乱圈画,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圈点批注的符号,每一种符号代表固定的内容,这样对于复习学过的文章会很有帮助。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会一目了然。圈点符号有以下几种:

1.表示自然段序号:1、2、3……;

2.表示描写好的词语或句子:﹏﹏﹏;

3.表示需要理解的生字词:○○;

4.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5.表示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句子:?;

6.表示应熟记和背诵的部分:★★等。

这些符号不是统一的,只是给大家提供范例。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确定固定的符号。而且这些方法是逐步教给学生的,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炼,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就可以把这项任务作为预习作业来布置,这样可以节省许多课上的时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学会抓关键词句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这一要求是说关键词在阅读学习中不可忽视。因为关键词有时是句子的中心,承上启下;有时是观点,表达见解;有时是判断,是文章精髓的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通过关键词句来传递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抓住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能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会抓文章的关键词句。

例如:在《这条小鱼在乎》一课中,可以抓住“近在咫尺”一词,让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知道小鱼虽然与大海的距离很近很近,但是却无法回归,进一步体会小鱼无助的心情和内心渴望被拯救的期盼。

四、学会质疑问难

(一)从音、形、义质疑

每学一篇新的文章,首先要对课文进行初读,对读音不准、字形不清、意思不懂的生字词,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弄懂,可以借助书中的拼音和注释,可以借助工具书,可以问老师、问同学,会提出问题才会解决问题。

(二)从文章的题目发问

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通过这个题眼可以窥视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阅读时,可针对文章的题目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如《切错的苹果》一课,学生可提出:切错的苹果是什么样的?是谁切错的苹果?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很快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利用“课后提示”问难

在课后练习的讨论交流和“说一说”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例如《聪明的小高斯》课后讨论中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小高斯的算法好在哪里,老师为什么“不住地点头”“连连夸奖”呢?因此,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后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这也是质疑问难的一个切入点。

(四)从探求原因处质疑

这种方法是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例如《第一次》一课,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作者在开篇要写马路旁的人行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为什么妈妈没有伸出手帮助小男孩?让学生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结束语

阅读的根本不在于学生读了多少,背了多少,而是使得学生感知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感受美好和千变万化,真正的有了阅读的兴趣,受益一生。教师要研究总结出更多的优秀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自主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莉.悦读———提升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桥梁[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3):59.

[2]周涛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33.

猜你喜欢

圈点词句课文
圈点、勾画、批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分析
催债与还钱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杨慎研究《风骨》篇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