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2019-09-10王小芹
王小芹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当前的教学活动强调主动学习、趣味性学习,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亦是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且知识记忆点众多,学生学习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的重点就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课堂知识,运用课堂知识的内容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重视生活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课堂知识,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一、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本来就是源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因此,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等方式去学习课堂上的道德与法治有关知识,也通过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过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让生活多一点绿色”一章的有关内容时,学习完本章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观察自己居住的周围有没有乱扔垃圾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或查阅资料的形式来了解我国常见的垃圾處理方式以及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变废为宝的办法,并在家长的协助下将废旧物品再利用,并将再利用成果在课堂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根据教学内容将生活化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大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引导、提高教学效率、进行生活化教学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进行生活化教学,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将生活化的场景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生活化是其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比如,在学习低碳生活每一天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在讲授完课堂内容后,可以安排学生针对节能减排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模拟。比如,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一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然后进行日常生活的演绎,另一组学生观察他们的演绎过程并针对性地提出节能减排的方法,例如,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最后教师针对演绎成果进行点评并作出总结。通过这种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微缩到课堂之中,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让学生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过程中,广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达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我们受特殊保护”一章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针对:有人说父母殴打、辱骂孩子是应该的,你觉得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最后得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这一行为是违法的,我们要坚决抵制的结论。学生通过分析实例,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实际问题,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化的生动实践,也通过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束语:
因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而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生活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知识走进生活,让生活体现知识,通过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来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2]赵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