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科学预防“心灵感冒”
2019-09-10李香玉
李香玉
10月14日,年仅25岁的韩国著名女星崔雪莉在家中自杀身亡,这一突发性消息震惊全网。据悉,崔雪莉生前患有严重抑郁症。
“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布娃娃,有一个用来缝补自己的针线包,可是有一天我却找不到它了……”最近,一位年轻抑郁症患者通过漫画分享了自己经过治疗康复的故事,打动许多人。
2019年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据临床数据显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等精神心理类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而且很多精神障碍疾病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如果能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就会大大降低最终发病的风险。由此可见,青少年科学预防“心灵感冒”十分必要。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祉妍教授。
记者:目前未成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陈祉妍:应该说大部分成年期的心理疾病,在未成年人中都有出现,比如抑郁这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的主要发生和发展阶段就是青少年期。当然,有一些抑郁症的诊断和充分表现是在更晚的时候。对于小学和幼儿阶段,人们可能了解较多的心理问题是自闭症、多动症,了解相对较少的是“读写困难”,有一些研究把它叫作“阅读障碍”。实际上,“读写困难”包括阅读和书写两个方面,甚至有一些不仅仅是对语文、语言的,也包括对其他人类特有符号(如对数学、数字方面)的困难。它的发生率其实比自闭症、多动症要高很多,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小学一二年级有10%左右的发生率。
贯穿各个年龄段,总体来说最常见的问题是情绪障碍,也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事实上,焦虑比抑郁更加多发,但普遍来讲,不仅在国内,也包括其他国家,人们对于焦虑并不是那么重视,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很多人会认为焦虑是压力带来的,当压力减小时,它可能就会消失。由于抑郁是跟自杀关联比较密切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因而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实际上真达到临床诊断程度的,在人群中的比例很低,应该是个位数。可是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调研报告说,我国青少年百分之几十有抑郁问题,实际上它指的是抑郁的情绪,还没有达到临床诊断的程度。
记者:对于轻度抑郁,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呢?
陈祉妍:掌握一些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对抑郁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第一,要维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尽量保持睡眠和饮食规律,以及基本的自理,比如早晨起来要刷牙、洗脸,这看似是生活小节,但如果一个人抑郁情绪逐渐加重,就会在生活节律上越来越混乱、松弛,这反过来会加强他的自我贬低。
第二,不要放弃任何挑战和做事情的机会。放弃自己,这是人在抑郁状态下特别容易出现的行为,会加重抑郁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要给自己更多的鼓励,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原定该做的一些事情,还是尽量去做,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能会打破他所沉浸的悲观情绪。
第三,通过运动进行自我调节。运动会令大脑分泌多巴胺,是比药物更加安全健康的抗抑郁方式。很多研究证明,规律性的运动或者哪怕是一次运动,都能够对抑郁、焦虑起到预防和缓解的作用。
第四,尽可能利用各种人际关系的支持。多跟更能倾听自己苦恼和理解自己的亲人朋友在一起。如果原来常有一些社交活动,尽管现在不再那么有乐趣,仍要尽量保持。如果这些还不够,应该考虑及早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可以找心理老师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门诊。如果说出门都有困难,还有一些便捷的方式可选择,比如热线电话,网络上也有一些心理咨询平台和自助的程序。
记者:哪些因素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情绪?
陈祉妍:对于抑郁的发生,遗传和环境都有一些“贡献”,但遗传的影响并不是太大。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如果家长中一方有抑郁倾向,孩子就可能有更高的抑郁风险,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影响,还因为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如果家长本身比较悲观,这种思维方式就会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对自己非常苛刻,这种高要求也会传递给孩子。
此外,生活事件的打击也是诱发抑郁的一个因素。它可能不是根源,因为我们不同的人经历同样的生活事件,反应是不一样的,但有些事情是比较典型可以诱发抑郁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层面,一类是学业、事业层面。人际层面,比如说亲密关系的破裂,这个主要指的是恋爱或婚姻一类的关系,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恋爱相对不稳定,失恋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抑郁症状。还有一些人对学业、事业更敏感,比如青少年经历学业的失败,也会诱发抑郁。
记者: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早期表现有哪些?
陈祉妍:确切地说,应该是抑郁的典型表现,其核心是情绪低落和自我评价低。如果一個青少年的自我评价一贯低于实际状况,那么他其实是有一定抑郁风险的,在遇到较大打击时,相对会更脆弱。
抑郁还有一些非典型表现,如行为上变得懒惰、怠惰,一点小事情就很容易引发他的暴脾气,这些也可能是抑郁的征兆。另外,抑郁容易使人对很多事情有负面的看法,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会觉得孤独,缺乏支持,不受人喜欢。
记者:作为家长和老师,该如何科学预防并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
陈祉妍:如果发觉孩子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首要的就是去判断,寻找专业资源去诊断孩子抑郁的严重程度,特别要判断的是有没有自杀的风险。生活中我们确实会听说这样一些惨痛的案例——孩子很可能是有抑郁症的,但家长和老师都不知情,因此被忽视,直到出现了自杀的事件,家长和老师才感到震惊,当然也造成了莫大的遗憾。因为抑郁是以主观体验为主的,有的孩子并没有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心理疾病的早期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和老师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不太一样。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养,了解抑郁症的症状、识别、预防以及治疗,并能够鼓励和配合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其家庭去寻求更多的专业帮助。在工作和课堂管理中,适度去体谅孩子由于抑郁而出现的一些困难,过度地放纵不管和一成不变的严格要求都是不妥的。
家长是与孩子关联极为紧密的,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与有抑郁问题的孩子相对应的可能是家长对于孩子有某种较高的严厉要求,或者和孩子的沟通不足。所以,家长要调控自己的心态,学习更多沟通的知识,包括用怎样的方式对孩子表达支持才是真正的支持,而不是用为孩子做点什么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内疚。家长同样需要学习一些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懂得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甚至有情绪问题的家长应该先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