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育发展方向探究—— 影视教育何以滋养青少年心田
2019-09-10李香玉刘洁
李香玉 刘洁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一批优秀的经典影片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励青少年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优秀影片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无可置疑,但以往这种影响都是通过个人化的观影行为来实现,当有一日,它被赋予教育功能,上升为组织性的教育活动时,一些问题随之浮现。影视该如何与教育结合?影视教育在实践中面临哪些问题?未来该如何发展?本期,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围绕影视教育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记者:影视作品影响着青少年“三观”的形成,丰富着他们的情感和社会认知。影视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成长,我们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什么样的影视作品?
高德胜:可以依据“内容律”与“教育律”相结合的原则为青少年创造、筛选影视作品。所谓“内容律”,是就影视作品本身的内容而言,我们要为青少年提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影视作品,比如体现爱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人性美好和道德高尚的作品。所谓“教育律”,即要为青少年提供适合他们思想和情感发展水平、能够发挥教育作用的影视作品,让青少年能够看得进、看得懂,进而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周星:我们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有助于其成长的、积极健康的、带有文化和艺术气息的优秀影视作品。有助于成长,要求我们所提供的作品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有助于他们通过影像去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积极健康,要求我们所提供的作品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透过丰富的生活感受到社会的光明和美好。带有文化和艺术气息,要求我們所提供的作品兼具光影之美和思想内涵之美,在艺术审美上能够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提升。
王艳玲: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加之这一年龄段的盲目、多变等特点,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一些不良行为,这就需要影视教育肩负起对青少年的保护职能与积极向上的传播职能,注重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青少年提供一些符合其年龄阶段特点,为其喜闻乐见,特别是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既要符合青少年敢于幻想、冒险、好奇等心理特点,也要注重影视作品内容的创新性,并将教化的主题隐藏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之中。青少年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拍摄场面、绚丽的特技效果或者复杂的剧作结构,只要相对简单的线性叙事内核、温暖的人文关怀,就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杜骏飞:当下,影视作品众多,渠道也非常多,电视仍是主流媒体,电影也非常繁荣发达,最重要的是互联网视频正在崛起。从这些渠道来看,目前影视作品不存在规模问题,而是缺乏精品。另外,影视作品的娱乐化倾向比较明显,教化程度却相对较低。如果完全基于市场规则,影视作品就非常容易倒向泛娱乐化,缺失教育作用。这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从影视教育的性质来说,基于它很多时候是面向青少年或儿童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逻辑来行事。在这方面,大企业应有自己的担当,互联网平台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国家一方面要有管理措施;另一方面也要生产一些正向的、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能对青少年有知识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好题材。
记者:当前,影视教育的开展面临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高德胜:影视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去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对影视作品存有偏见,将影视作品与娱乐挂钩,认识不到影视作品在青少年思想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符合“内容律”与“教育律”的影视作品比较少,而且很难接近青少年。四是观看低质影视作品成为青少年逃避学习压力的方式。五是教师媒介素养欠缺,使用影视手段开展教育的能力不足。
对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劳逸结合。其次,是摒除对影视作品的偏见,让社会公众看到优秀影视作品的教育作用。再次,对商业网络娱乐公司加强法律监管,尽量使低俗、单纯娱乐性的影视作品远离青少年。最后,加强培训,为教师补上影视教育能力这一课。
周星:当前,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泛滥而没有聚焦,缺少师资、教育机构和统一的规范。影视教育并没有正规地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只是在部分学校开设,师资严重缺乏。而社会上的影视教育充斥着一些不良内容,反而可能削弱课堂教育,干扰学校对于人的培养。
基于此,首先要培养影视教育的师资,可以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师入手,进行影视基本素养的培育。其次,在学校开设影视教育的相关课程,推荐优秀的影视作品,倡导学生写影评,并鼓励学生利用手机等工具拍摄动态的影像作品,让他们通过影像创作了解影像的基本规律,从而更深地理解影像作品。
王艳玲:虽然从2010年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经自发地开始了中小学影视教育,但总体来看,影视教育面对应试教育的无形压力,依然是形同虚设的“副业”。很多学校对影视教育不够重视,既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也没有相对专业的影视教师。
随着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开始推广与普及,既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大政策与资金上的扶持力度,也需要把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实训教学的计划当中作为一门必修的实践课程,同时重视影视教育师资的培训等。在“全民教育”背景下的影视教育已经转化为一个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任何个体若甘于平庸、拒绝深刻、追求感官满足,势必淡化对形而上的追问、对终极关怀的瞩望、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
杜骏飞:我个人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核心还是在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大量的影视作品,包括短视频,占据了青少年注意力的中心,他们在上面所花费的时间非常多。因此,把互联网平台上的影视作品和短视频进一步优化、提升、规范,对青少年的影视教育来说至关重要。
虽然电视仍是主流媒体,但正在趋于衰落,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并发症,所以就需要学术界、业界能够好好研究,能不能既追求“叫座”也追求“叫好”。从这个层面来说,又牵涉到创作界,比如音视频的生产商、制作公司、生产内容的用户等,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导向。这个导向不是完全靠企业来完成的,还需要整个社会环境共同努力。也就是说,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必须是健康、正向的,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才有可能使影视行业从生产到渠道再到受众,建立一个系统的生态。这个生态是有益于受众,也有益于社会文化发展的。
记者:影视教育若要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离不开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这种融合如何实现?
高德胜:影视与教育的融合,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影视的教育意识”,另一个是“教育的影视意识”。
“影视的教育意识”是说影视从业人员应该有教育意识和为青少年服务的使命感。一是影视创作的道德自律意识。即使主要不是为了给青少年观看的影视作品,也要有道德自律,要顾忌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作品的真诚与责任。影视作品是商品,但不能仅为了盈利,还要有社会责任感,能够靠诚实劳动与作品质量获取回报,为青少年树立榜样。三是为青少年服务的意识,尽力为青少年拍出一些好作品。
“教育的影视意识”是说教育从业人员应该有影视意识。一是密切关注影视发展状态,能够利用优秀影视作品进行教育教学的意识。二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自觉融入图像和影像的意识。三是积极提高学生影视欣赏能力的意识。四是积极引导学生影视欣赏趣味的意识。五是培养学生对低质影视作品的批判能力的意识。
周星:最好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一定的课程,或者设置相应的师资。如果存在困难的话,可以用灵活的方式,例如前面所说的让语文老师、德育老师、历史老师、美术老师来兼顾影视教育。如果不能实现每所学校专设岗位,可以一个区设一两位影视教育的专职教师。
王艳玲: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后备力量的摇篮,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双重任务,责无旁贷地把“育人”放在素质教育首位,通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包括影视教育在内的“大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学校在组织开展重大节庆纪念日、主题班会、少先队、共青团、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可利用优秀影片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影视艺术教育不能再囿于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环境,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适时地进行“第二课堂”的相关培训和训练。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影视作品欣赏课程、尝试拍摄校园题材的视频短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杜骏飞:一些学校已经在利用视频平台、影视作品开展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主旋律或红色教育的题材和作品虽然花了不少力气去推广,但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不够接地气,也不太适应青少年的接受习惯与特征。互联网时代发展到今天,青少年对于影视作品的胃口变得更加挑剔,他会要求作品在叙事上、题材上、编导手法上、台词上、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上达到一种高度,还要求具有张力和故事性,画面具有冲击感,制作要精良。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还是应该考虑用短小精悍的、贴近青少年实际生活的方式,用他们的语言、视角以及审美习惯去制作相关的影视教育作品。
记者:教育方式应与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当今时代,影视教育如何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高德胜:首先,要有好的影视作品,即符合“内容律”与“教育律”的作品,这是前提。其次,图像与影视作为教育内容载体与教育方式的常态化。图像时代,图像与文字结合,图像、影视向文字蔓延,文字图像化、影像化正在向纵深发展。教育过程已不再单纯是一个文字过程,而是融入图像、影像的过程。融入日常教育过程的影视、图像,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最后,要有专门为学生创造的影视作品。一般意义上的优秀影视作品虽然有教育意义,但由于不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所以难免有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其他影响。影视行业应与教育行业密切合作,以青少年生活为基本素材,创作出一批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情感需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才是“青少年自己的作品”,才能够打动他们,从而真正發挥教育作用。
周星:在选取影视作品方面,应该打破框框,不要只依照一种标准。同时,选取的作品要有趣味性。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是需要解说的,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以指点和鉴赏指导。对于优秀的影视作品,也并非要让学生全盘观看,可以截取作品的精彩部分,对作品的精华加以讲解。另外,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可以用影像的案例来引导学生。
王艳玲:影视教育要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影视作品要实现教育的功能,就要充分发挥影视本体的视听属性,既好听又好看,但也不能只在形式上表现得轰轰烈烈、大张旗鼓,还要时刻谨记把影视的教育理念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即中小学影视教育不能仅满足于青少年审美欣赏水平的提高,还要关注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杜骏飞:这里主要讲一下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它们仅靠自己来铺展知识系列、教育系列、人文系列是不够的,也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跟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教育部门、发行部门,甚至一些学校和机构进行横向打通,形成一个真正的业态和生态,才可能使短视频对青少年的教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而不是“望天收”,那样会使青少年难以接触到更多益智的、不符合他们接受舒适区却很有教育效果的作品。
同时,还要依靠教育者、政府、其他媒介平台,互联网的影视教育,特别是短视频的影视教育,才能够更加系列化、系统化、科班化,才能够使青少年在基于教育契约的背景下,对它加以充分利用。所谓教育契约,就是青少年默认“你是我的教育者”。形成教育契约,他才会接受其中的信息;如果不能形成一种教育契约,青少年就会把互联网平台看成是娱乐平台、生活平台,而非教育平台。而要达到教育契约的效用,就需要社会力量能够广泛联结在一起,比如我们的学校、院系有意识地把课程与短视频平台相连接,在课件中嵌入一些友好的、有价值的短视频。
另外,从短视频的创作来说,很多是自发的、碎片化的、比较浅层次的,因为这样才会有比较好的收视效果。但从知识系统的学习来说,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系统化的、深刻的、有高水平师资介入的短视频生产链,需要有更多的知识阶层,特别是高水平的知识阶层,能够主动拥抱短视频市场,成为平台上的明星,生产优质产品、头部账号,逐渐使短视频平台在知识和教育方面提升一个层次,使这个市场变得更加高尚、有价值,也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