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9-09-10刘小丽赵云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想象科学

刘小丽 赵云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所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验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品质和科学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一、在实验中思考,在问题中实验,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关于科学启蒙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科学知识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在固定模式中接受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好奇心又很强,很容易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是最好的切入点。在教学《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先准备一杯水,上课前先加入一些食盐,当着学生的面在食盐没有溶解之前把一个鸡蛋放入杯中,看到鸡蛋沉下去了,接着拿一个筷子搅动水,鸡蛋慢慢浮起来了。看着学生惊讶的表情,告诉学生,水中有食盐,在我的搅拌下溶解了,所以在清水中下沉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了。这时出示课题《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马上跃跃欲试。别着急,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呢?白糖、红糖、鸡精等等,这些物质溶解之后能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带着问题分工合作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又发现溶解了物质进去,沉浮没变啊!一部分同学继续实验,哦,原来要溶解到一定量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假如继续溶解物质,又会是什么情况呢?正是这样对存在现象进行质疑,进行分析,进而实验研究,找到了更好、更准确的结论。这种敢于挑战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结合生活现象,鼓励学生在想象中学习科学知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容易受到启发,现实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他们常能在生活或活动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产生许多离奇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能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去理解相关的现象,用来解释浅显的科学道理。比如教学《热起来了》这课,让自己热起来的方法很多,加穿衣服能让自己热,它属于哪一类?原因是什么?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衣服能生热,趁机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家装满了衣物棉被的衣柜,大胆想象衣物假如自己生热,所产生的热量聚集在一起时会有什么后果。一些学生就会想到了火灾,使大家恍然大悟。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明白衣物起保暖作用。在教学《光与热》一课时,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在上新课前让同学们听听《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想象如果现在有两个太阳挂在天空的情景,再逐渐增加,同学们的那个表情、神态让人感受到自己似乎已经生活在那不堪忍受的烈日的炙烤下,再进行后面的猜测、实验就容易多了。其实,在实验中的猜测、假设基本都来自于想象,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想象,學习效果会更好。

三、深入探究,在求证中深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式科学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已有的知识及对问题的了解出发,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不能分割的。在教学摆的特点后,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30次的摆,部分同学一看要求马上就知道是两秒摆动一次,组内分工后开始实验,可测试的却是一分钟摆动的次数。随即指导尝试用最快的方法制作,经过思考,调整了实验方案。在制作中因为摆动次数总达不到要求,需要反复调整摆长,经过组内同学共同讨论,用理论依据说明并证明自己的想法,再不断实验,终于做出了符合要求的摆。这种探究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巩固已学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培养科学的研究习惯。

科学实验是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有效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实验器材,教给学生使用方法,提高做实验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活动中,在具体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学习《磁铁》一课时,要用指南针定方向。在生活中指南针很常见,感觉都会使用,可真正使用起来才发现方法基本上都是错的。这时及时教给正确方法:把指南针盒放平,让磁针自由转动,待磁针停止摆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S)北(N)方向磁针方向与方位盘上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一致,再对照方位盘确定出各个方向。在掌握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使用,找找教室、运动场及自己家的方向。小学科学实验中温度计、弹簧秤、酒精灯等仪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教师要从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入手,讲清操作要领,教给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实验仪器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设立科技节,展示学生的科学技能。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为了让每个孩子认识科学,运用科技,获取智慧,提升科学素养,学校设立科技节,将每年的五月定为科技节活动月。每年一个主题,通过制作小发明、画科幻画、观看科普电影、读科普读物、纸飞机比赛、纸桥重承比赛等等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孩子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动手动脑,激发了他们空间想象和发明创造的潜力,通过科学的想象,表达出对宇宙、未来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的遐想,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的童心,充分体验科学的乐趣,动手动脑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科学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想象科学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快乐的想象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一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科学拔牙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