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码转换策略在可逆双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程昕孙小涵

高教学刊 2019年5期

程昕 孙小涵

摘  要:文章试图分析语码转换策略、学科语言特点、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和英汉双语教学模式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语码转换策略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可逆英汉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语码转换策略;可逆双语教学模式;学科语言特点;认知学术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127-03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de-switching strategy, subjec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ability and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de-switching strategy i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provide sci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reversible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Keywords: code-switching strategy; reversibl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language features;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CALP)

引言

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历经十几年发展,经历了探索、实践、示范、总结、研究、深入研究的历程。研究围绕双语教学概念(罗来成、王建红,2004;李慧仙,2005)、师资培养(邢孟达,2005)、教材选择(孙锦茹,2003;戴贤远,2003)、教学环境(张建光、杜国强、王国英,2004)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对参加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韩建侠、俞理明,2007)和学习心理因素、学习行为因素也进行了实证性探索(许宏晨,2015);这些研究对解决高校双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对高校双语教学起到了借鉴、示范和推动的作用。然而,以往研究大多探讨双语教学中的普遍问题,探讨角度宏观,鲜有从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因素的角度出发进行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研究,缺少深层次研究语码转换策略和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本文试图分析语码转换策略、学科语言特点、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和英汉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语码转换策略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为英汉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语码转换策略

“语码”指一种语言或语体,而语码转换,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同一个讲话事件中在词汇,短语,句子或语篇层面上使用两种或更多种语言形式(Moodley,2003)。语码转换形式包括句内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Poplack,1980)。在双语教学中,语码转换主要涵盖的功能包括交流资源,参考,反复语,解释、介绍新主题,管理课堂,交流感情,群体归属感,引用以及超语言学共九种主要功能(Moodley,2003)。占主导地位的授课语言是“主体语言(matrix language)”,另一种即为“嵌入语言(embedded language)”(Myers-Scotton,1993a,1993b)。正确、适时选用恰当的语码转换策略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深刻理解相关专业术语也有不容小觑的作用,下面两个例子可具体解释语码转换在双语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Java语言》双语课堂上,有如下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内容:

教师: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dentifier”?

学生:Identifier is the name of an item in a Java program.

教师: Good. 在 Java 程序里它是“标示符”的意思。 It is an unlimited series of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begins with a letter...。

在这次授课中,教师为了确保定义表达的准确性,首先将英文内容强制词汇“Identifier” 替换成中文的“标示符”,达到了学科词汇渗透和释义的目的,避免了学生对学科词汇理解产生偏差,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學术英语语言能力水平,体现出了双语教学的核心及本质。

在大学物理双语课堂上,老师采用语码转换策略用主体语对嵌入语做出解释说明:

教师:We can integrate this expression to find粒子动量的变化。If the momentum of the particle changes from  ■0 at time t0 to  ■t at time t, then integrating Equation 4-3 gives.

例中,教师先用“粒子动量的变化”做嵌入语,然后用主体语“the momentum of the particle changes”对“粒子动量的变化”作出替代并重复释义,以加深对这个可语码转换的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促使学生在同一学科中可自由切换双重语言思维,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熟练使用语码转换无论是对增强学生学科语言能力、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还是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推动高校双语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影响语码转换策略的因素

(一)基本人际交际能力(BICS)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ALP)

基本人际交际能力(BICS)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ALP)(Cummins,1979)是理解课程内容所需要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基本人际交际能力(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 BICS)是一种基本的交际能力,它指的是在日常事务中,对认知要求不高的情景下,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交际中所需要的发音、口音、口语流利度、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的运用能力。二语习得者在大约两年的时间可以获得基本人际交际能力(BICS)。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ALP)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它指的是在学术氛围中,对认知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具有非常强的认知学术语言交流能力,它包括分析、评价、综合、推测等。二语习得者在大约五到七年的时间获得这种能力,中国的一年级大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英语,经历了七年的英语学习,理论上讲,应该具备了英语一般交际能力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具备了接受双语教学的语言基础,韩建侠、俞理明(2007)对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高校学生并非都具有接受双语教学的语言能力。我国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就分文理科,考上大学的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不乏有偏科现象,倘若认知学术英语语言能力没有达到完全理解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课程内容,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应该选择语码转换策略。

(二)共有潜在能力(CUP)模型

Cummins(1986)的大脑“共有潜在能力”模型(CUP: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揭示了学习者的母语和外语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均来自于人脑中固有的非语言的中央发动机,该中央发动机能够把母语的读写相关技能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读写相关技能,即习得外语能力的前提是具有母语的相关技能。Collier(1995)进一步说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用母语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外语认知学术语言交流能力是在母语学术语言交流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母语技能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学术外语交流能力的习得,理论上,认知学术汉语语言交流能力高于认知学术英语语言能力。对于用母语理解都有难度的学科内容,要实现双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可理解输入,就必须适当选择语码转换策略。

(三)学科语言特点

专业词汇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媒介之一。学科语言特点指的是密切反映学科知识的专业词汇语篇覆盖率(程昕,2011)。Snow, Met和Genesee(1989)曾结合认知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外语教学概念框架提出了内容强制词汇(content-obligatory language)的概念,即密切反映学科知识的专业词汇,这些掌握这些专业词汇的程度直接决定学习者能否掌握学科内容。专业词汇又分为可语码转换的专业词汇和不可语码转换的专业词汇。例如,教师在双语课堂用英文对化学方程式:2KCLO3 MnO2 2KCL+3O2↑的解释为“two potassium chlorate, in the presence of a manganese dioxide catalyst on heating, form two potassium chloride and three oxygen.”学习者首先要对这些化学术语如potassium chlorate(氯酸钾),manganese dioxide(二氧化锰),catalyst(催化剂),potassium chloride(氯化钾)等有清楚的认识,若学生不了解这些内容强制词汇,势必会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完全模糊。同时因为这些词有完全相对应的中文释义,所以它们隶属于可语码转换的专业词汇范畴。但是在Java语言里,“Javabeans”这个词没有对应中文同义词,它就属于不可语码转换的专业词汇。语料库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学术文献中内容强制词汇覆盖文献总词汇的5%,不同学科的覆盖率差异较大(Nation, 2001)。学术语篇中内容强制词汇的语篇覆盖率可作为学科语言特点的一个标记,作为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参考因素。因此,教师在做双语教学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语言中内容强制词汇的覆盖率,根据可语码转换词和不可语码转换词的占比来考虑具体采用的教学模式等级和语码转换策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学术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总体来说可分为三种:过渡型、保持型和强化型(程昕,2011)。过渡型(一级)是指为了不使学生学科知识受到本质影响,课堂教学主要依赖母语进行教学,外语作为辅助语言,以促进学生向目标语过渡;保持型模式(二级)强调在学习应用目的语的同时用母语来维持理解和交流,将外语和母语交替使用,互为主体。此类模式注重外语学科词汇的渗透、学科概念公式的表达及部分外语释义;强化型模式(三级)是指将外语作为直接教学用语,放弃学生母语的使用,营造全开放式的外语教学环境。此模式以“外语”作为教学思想体系焦点,意在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在特定专业学习中形成外语的思维并顺利适应外语环境。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级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学者使用母语和外语作为媒介,即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策略。双语教师普遍需要借助語码转换策略执行教学计划、组织课堂学习,而在学习者目标语习得过程中,语码转换策略的使用更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三、可逆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可逆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的学科语言特点和学生认知学术语言能力所采用的动态双语教学模式,旨在提供学科内容可理解输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长期以来,高校广泛使用的三个级别双语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固化现象,很少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语言特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做出灵活变化。如图1所示,三个级别的双语教学模式应根据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变化在不同级别模式之间随时切换,若专业内容中含有大量可语码转换的“内容强制词汇”,理解其核心内容要求较高认知能力,这时教师可采用二级模式将英汉双语互做主体语与嵌入语,并选用恰当语码转换策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专业学科内容的同时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若学生具有高水平学术英语认知能力,或学科语言里可语码转换的“内容强制词汇”较少,通用词汇较多,理解其学科内容要求较低的认知能力,那么教师可向右递进转换成三级教学模式,以英语作为主体语增强英语授课语言输入量;当课程难度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无法达到二级模式要求水平,此时应向左递减转换成一级模式,由英汉双语互为主体语过渡到汉语为主体语,英语为嵌入语,增加汉语授课语言的输入量。

因此,双语教学要基于学科语言特点、学生认知学术语言能力水平采用不同比例的语码转换策略,保持双语教学模式处于可逆的动态转化中。然而由于部分高校过于强调双语课堂教学形式,忽视了双语教学是为了达到掌握学科内容和有效提高学生学科语言水平的双重目标,一味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英语在授课语言中的占比,甚至与教师职称评定、切身利益挂钩。从而造成高校双语课堂过度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英文授课内容,教师不得不降低授课内容难度来维持教学进度,最终导致双语教学只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双语教学模式的三个层级是可逆过程并时刻处于动态转换中,双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学科语言能力及培养外语语言思维为核心,根据学科词汇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水平来确定当前阶段采用的语码转换策略及教学方式,确立主体语和嵌入语。随着课程的推进,时刻观察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是否满足理解目前课程内容所需要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要求并根据学生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及授课内容难度的变化对语码转换策略及教学模式及时做出调整,以保证在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前提下,巩固强化学科语言能力,达到培养适应新时代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双语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ker C. 1988. Key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M].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Collier, V.P. 1995. Acquiring a second language for school. Directions i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1.(4)1-12. National Clearing House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3]Cummins, J. 1979.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s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121-129.

[4]Cummins, J. 2017.Teaching for Transfer in Multilingual School Contexts[J].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1:103-115.

[5]Moodley V. 2003. Language Attitudes and Code-switching Behavior of Facilitators and Learners in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mmunication Senior Phase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classrooms.(unpublished PhD thesis)University of Natal, Durban, South Africa.

[6]Myers-Scotton C.1993a. Duelling Languages: Grammatical structure in code-switch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Myers-Scotton C. 1993b. 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 Evidence from Africa. Oxford: Clevedon Press.

[8]Poplack, S. 1980. 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 y termino en espa?觡ol: 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 Linguistics 18: 581-618.

[9]Snow, A. Met, M. and Genesee, F. 1989.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TESOL Quarterly 23,201-17.

[10]程昕.课程语言特点与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62-65.

[11]戴贤远.双语教学基础因素分析——从北师大经济学院MARKETING课程七年实践说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56-57.

[12]黄根哲.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语码转换初探[J].教育教学研究,2010,2(1):108-111.

[13]韩建侠,俞理明. 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30(1):65-72.

[14]韩建侠,俞理明.初始英语水平对全英语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外语,2011,8(3):74-81.

[15]李慧仙.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走向[J].中国地质教育,2005(3):118-121.

[16]孙锦茹.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6(1):111-114.

[17]许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4):84-88.

[18]邢孟达.关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及双语教师在职培训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1):74-75.

[19]鄭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1):54-61.

[20]张建光,杜国强,王国英.大学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