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当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问题师生”

2019-09-10林桑平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学科

林桑平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启,“核心素养”是这次改革中关注度很高的热词,同时提倡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育理念更新的背后是“教书”到“育人”的本质飞跃,在国家高度,也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写进课程标准,对应的在教学建议部分中凸显“重视问题式教学”。就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在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聚焦在热点名词“素养”上,力求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关注“全人”的培养。中国紧追慢赶,当前正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国家层面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写进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比起以往的七次课程改革显现出更为攻坚的时代意义。

一、问题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同样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反思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就是不了解人的可塑性和发展的潜能,以人类社会既定的知识结构塑造“模型人才”,扼杀个体创新的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问题式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得到了极其广泛的接纳和实践。问题式教学以全新的理念去审视和组织课堂教学,其贯穿的主要精髓是:以问题链条的预设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展示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通过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二、问题式教学的源头在课程标准

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是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华丽转身,就是看学生能不能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去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具备“地理眼看世界”的素养。这个“素养”还应该解除学科壁垒,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让生命个体实现自己的创新价值。问题式教学过程也是思维进阶的过程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不同的时代,课程标准有不一样的烙印,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解读其内容。宏观角度,从原来强调“双基”的学习到21世纪初“三维”目标学习的提出,就是长足的进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素养”人才的培育目标,更加需要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课程标准内容解读要注重角度和深度,从内容到内涵的解读提升,才能担负起课堂教学的尺度和强度,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要求问题预设的角度和层次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内容和能力的要求。通俗的理解是“用教材教”达到“育人的目的”。以“地形”地理要素作为案例,我们来看看有关问题创设的主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1版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2017版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涉及“地形”要素的内容大约有的10条的呈现。仔细推敲,可以找到“地形问题”创设的主线。有以下五点:

第一:图文资料是呈现“地形”要素的信息载体

第二:运用图文资料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的地形特点,掌握分析区域地形特点的一般方法

第三: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地形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和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四:地形要素参与的地里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出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第五:地理研学就是从问题出发,带着可以“研究”价值的问题开始“游学”。

以上就是地形所有预设问题的主线,可以看出,横向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和地理实践力等的覆盖,比如七年级上的地形图的学习,关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学习,切口是图表能力的培养,落实的好不好还是到区域图中来检测反馈。到了七年级下,在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基础上,要分析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层次加大;到了八年级上,学习中国地理的地形地势,要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自然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度有递进,角度有覆盖。主线的寻找和界定也能解答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大困惑:教学层次的标准在哪里。

问题式教学,找到问题主线并进行相应的问题预设仅仅是开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是简单的套用。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要关注传递环节的设置,什么时机用什么问题,这是需要较高的教学实践水平。无论启用什么方式,前提必须是确保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也就是说,如何将问题的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而学生“脑力风暴”的张力,都是源于具体的问题。有了有效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可以保持相对饱满的学习热情。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思维进阶的载体,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问题意识迸发的思维火花,即问题本身以外的价值,避免师生之间停留在“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机械性互动。以“表现型评价”为代表的新型评价模式,就是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对应评价模式,“问题师生”的互动,可以让评价环节开始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同合作和学科理解等等。

最后,研学旅行随着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已经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地理学科的研学任务可以是自然地理,也可以是人文地理,是研学旅行中的一面旗帜。通过研学旅行中的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这本身就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落实。所以,研学旅行不同旅游,是从问题意识开始。

总之,落实培养“具备一定素养的人才”是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的趋势,遵从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意识是 “教书育人”的杠杆支点,撬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学习有效融合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对照国家修订的课程标准,从宏观上把握问题主线,微观上精心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动参与问题的解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追问 “核心素养” [J].全球教育展望,2016

[2] 周文叶  指向核心素養的表现性评价 2018

[3] 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 [J].全球教育展望,2016

[4] 李煜辉  培育学科素养的关键:向学生赋权 《中国教师》290期

[5] 郭翔飞.程晓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2016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核心学科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