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时代诉求及实践转化

2019-09-10程德慧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新时代大学生

程德慧

摘要:马克思主义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性规定,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路径应强化劳动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塑造、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四个结合”中培育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劳动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实践路径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的讲话把劳动教育及劳动精神培育提升到人才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劳动精神培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及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

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劳动、劳动与人的关系、劳动的价值作了充分论述。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马克思指出:“事情是这样的,以事实上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论述了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在劳动中创造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劳动价值论思想奠定了整个唯物史观的基础,为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

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长期奋斗在一线广大劳动者劳动经验和劳动智慧的总结与肯定。劳动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内在关联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在学者吕国泉看来,“劳动精神是关于劳动的理念认知和行为实践的集中体现,在理念认知上表现为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行为实践上表现为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两者构成劳动精神内涵的整体。”因此,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解读,从观念层面来分析,劳动精神应体现为劳动者的一种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从态度层面来看,劳动精神是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从行为层面来看,劳动精神应该体现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劳动的总和。从技术层面来看,劳动精神应该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并能运用劳动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精神,从价值层面来看,劳动精神应体现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总之,劳动精神是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充分释放劳动者的潜能,促使劳动者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

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及特点,对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总书记的讲话把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新时代关于劳动教育的最强音和最高指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要环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依靠劳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高大学生劳动技能,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全面提升人才质量的根本要求。

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对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劳动的高度肯定,是对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弘扬,是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尊重,劳动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意识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其必备的优良美德,劳动素质与德、智、体、美一道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精神,通过劳动精神的培育,使学生树立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格,积极承担实干兴帮,用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實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必须善于学习、努力钻研、踏实苦干,在参与社会实践中练就真本领,掌握先进劳动技能,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展现人生风采、感受幸福快乐。加强劳动意识的养成教育和劳动精神的培育,形成尊重劳动、辛勤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和技术,为建设制造业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劳动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劳动破解人生发展难题,创造人生辉煌,让自身不断成长成才和实现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体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精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内化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敬业是劳动精神的本质特征,丰富了劳动精神的内涵,是劳动的尊重、崇尚与热爱,敬业体现了劳动者对国家、对社会和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劳动精神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正确看待劳动的价值及对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的意义,正确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自觉矫正鄙视体力劳动、不劳而获、渴望少付出多回报的认识偏差,树立职业平等、劳动无贵践的职业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真正领悟劳动的艰辛和不易,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从而更加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三、加强“四个结合”。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加强学校、社会、企业、国家等各个层面的统筹规划,把劳动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之中,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应高度重视“四个结合”,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和引领者,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一)将劳动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好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同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的人,培养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无私奉献的人。以辛勤劳动为荣,把劳动作为幸福的源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奉献社会的劳动技能,用劳动放飞人生梦想,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二)将劳动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启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旅程,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的专业课既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高校的专业课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要把专业教育与劳动精神、劳动情怀的教育有效結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设置更多的专业实习和实训环节,为学生搭建参与实践锻炼的平台,定期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业建设和专业实践之中培育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等劳动精神,在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将劳动精神的培育与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

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劳动精神是塑造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必要条件,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本质上是劳动精神的生动诠释和高度升华。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敬业奉献、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服务社会的综合表现,刘延东同志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就是要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劳模精神的塑造都离不开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都离不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劳动精神的有机结合。因此,当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应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塑造为价值目标,在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的弘扬中塑造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四)将劳动精神的培育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批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创造、勤奋踏实的先进劳动者,大学生是先进劳动者的代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被高校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都在充分创造各种条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过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在认识一实践一再认知一再实践的反复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善于打破常规,寻求突破,标新立异,最后让学生在反复观察、实验和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通过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去解决问题。创新创业需要劳动者付出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培育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

四、结语

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推进,高校是大学生确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培育的主阵地,高校教育教学应更多强化实践实训环节,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