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思政在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思考

2019-09-10张雷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思考

张雷

摘要:专业思政是近几年探索的“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着力点之一,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除具有一般的共性特征外,又同时具备指向明确的特殊性要求;当前如何把“专业思政”渗透到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思考、新路径成为实施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的新遵循。

关键词:专业思政;应用型;课程体系;思考

2018年6月21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应用型高校专业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教40条”中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的要求。由此,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在探索自身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途径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对创新要求不断提高,加强“专业思政”建设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举措。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实践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目标,实现从技能性向技术性的合理转化与提升;因此,要求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都必须体现和服务应用型的目标定位。当前应用型高校专业思政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政创新实践项目偏少。随着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格局的逐渐彰显,学科专业建设快速进行,思政创新与实践发展动力不足,与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尽适应,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推进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二是专业课结合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思政教师和管理人员中高学历比例、具有校企实践背景的比例尚不合理,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校实践创新、课程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等需要,在推进“大思政”模式建设,挖掘协同育人资源整合,解决思政工作“短板”等问题上还有差距。

三是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由于一定的历史发展和一些现实困难等因素,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协同创新和专业思政工作在国内外交流访学方面偏少,使得研究能力提升和思维创新发展均受到一定影响;加之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升级,使得这一方面来自各方的挑战日益深化。

四是当下专业思政的评价体系尚不充分、不完善,急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系,构建有效平台。在充分尊重专业思政原创性、遵循思政教育教学的规律基础上寻求最大化的统一性。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因素,高校在某些功利化因素影响中弱化了对思政评价体系建设;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研判,分析规律变化,为专业思政建设的常态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专业思政对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维度探索

马克思在《世界模式论》一文中说到:“思维既要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时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他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因此,从探索的维度来讲,作为应用型高校,应具有的特征为:“以区域或行业为主导、以专业为主线、以应用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践为载体……”围绕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从区域性(地方性)的产教融合发展,到应用型(实践性)的载体推进,结合当前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思维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有机、有效的融入思政元素,真正使教师和学生都有获得感和价值体验。

所以,把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实际相结合,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引导专业课教师實施“课程思政”,进一步唤醒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不断提高育人能力,使学生教育管理与专业教育彼此适应,从而将“专业思政”拓展到学生教育管理领域,充分实施“立德树人”,落实好“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做到“三进”和“三入”。

专业思政的顶层设计需要围绕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方位,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优化课程授课内容,让三全育人常态化,让受教育者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当前,以高校外部的行业(企业)、政府(社区机构)和高校内部的校管人员、教师、学生“五位一体”化的协同整合逐渐趋于常态化、结构化,带来“大思政”创新机制的先决条件。基于专业教育开展思政课教学,积极开始对“专业思政”的探索,紧密联系专业教育实际设计思政课教学。推动专业思政的纵深发展,需要不断整合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逐渐建立课程资源库,成为课堂主渠道的有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顺应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要求,抓住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诸多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立德树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应用型高校专业思想教育教学既要注重理论性、思考性,也要体现实效化、生活化,以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但同时还要防止片面迎合而弱化思政教育教学的政治性和原则性,谨防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吸引力本真意义的歪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三、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专业思政构建的路径思考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要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就应该实施“思政认同、专业优化”途径,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三者相得益彰,不断夯实实践基础,搭建有效平台,为“专业思政”的全面实施与深化奠定基础;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因此,还需要实施以下途径。

一是师资队伍的不断优化组合。专业教师既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直接、对话最集中的教师群体之一,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专业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系统中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由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需求、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获得感,因而育人效果更凸显。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因此,要以同向同行为根本保障,采取有效手段和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其设计能力和开展质量。

二是做好外部主体(学校外部的行业、企业和政府)和内部主体(学校内部的校管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五位元素”整合,最大限度发挥“供给侧”能动效应,逐渐形成功能齐全的“智库”体系。新时代面临新机遇、同时带来新挑战,需要解决新矛盾,探索好专业思政的共创机理,从而研究创新路径和模式机制,例如,“互联网+思政元素”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逐步打造全覆盖效应。

三是加大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力度。对接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国际化发展轨道,寻求国内外合作发展机遇,有计划地组织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四是推进校企合作,提升“产教研融合”。通过广泛开展各方实践、校企联合攻关等项目,助力应用型人才“智库”打造,促进“五位一体”人员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专业凝练思政元素铺垫平台。落实以生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对高质量課程教育的合理需求——专业课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精神培养是课程教学主要目标。在专业思政中为学生引入“产学研”实践课题等,利用暑期集中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训,同时,支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企业资源,在课程思政中邀请业界人士与学生交流互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产教研融合”的有效机制,不断推进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常态化、体系化,让师生受益,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五是完善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建设的整体规划、培养方案、引入机制、奖惩机制、考核评价、管理方式,通过制度保障,使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四、结语

推行专业思政是放大高校育人功能,拓展高校育人途径的重要渠道,在新时代的专业思政教学改革中不断发挥作用,把握好专业思政建设方向和标准,不断创新和探索,做好专业思政改革,更好的践行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