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9-09-10高媛
高媛
摘 要: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的阶段,思想意识还未树立,需要老师的引导,才会使其思想以及多方面意识能够不断的强化,无论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还是观念建设都具有较强的影响性。本文对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措施,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性活动
1 引言
心理的培养能够决定着学生今后的思想意识树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应教育水平也在与之提升,孩子发展主要是由于心理建设相关联,所以幼儿老师应当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多种教育措施,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辅导,管理其成长过程中的诸多情绪,从而保证孩子的健康发展。
2 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学前儿童处于一种对新鲜事物存有好奇心的阶段,大多数事物的感知都会通过行为去感知,较为好动,并且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的表现经常会出现一种涣散的状态,心理情感起伏程度较强,因此由于以上心理建设,就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经常会因为注意力的问题,造成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下降。学前儿童虽然年纪较小,但是还会存有焦虑的状况,因为外界的事物从而会产生极度的不自信心理,对待周围的情感较为敏感,从而经常会引起没有缘由的哭闹。如果老师没有积极的引导,就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恐惧、彷徨以及不安等症状,但是老师一旦没有把握住疏导的力度,就会促使学生的情绪波动再次升级为焦虑和暴躁。上述状况同样还会出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学前儿童在同伴之间的交流会较为直观的展现其心理的变化,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状态会引发一个良性的循环,促使孩子的心理状态较为稳定,人际交流更为流畅和自然。但是因为孩子还处于成长阶段,对于物质和基本的是非观念上还存在不足,就会经常因为一些物质原因,引起排斥、攻击以及猜疑等情況,任由其发展,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霸道、任性等情况[1]。
3 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措施
3.1 利用故事或者视频
由于在成长时期,心理的建设刚处于幼苗期,外部环境对其的干扰作用较大,经常会因此产生不用的心理观念,消极和积极的影响共存,都会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起到严重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情况,老师应当合理的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建设。成长期间,孩子会有较为外化的年龄特征,所以在老师对其做以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多种方式予以引导。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借助故事以及多种视频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思想意识和兴趣,在此外部环境为基础,就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心理教育。例如,在我国经典的传统故事中就涵盖多种信息教育资源,通过学习《孔融让梨》,可以帮助学生能将自己的心境充分融入到故事中,并以其中的孔融为榜样,在日后的处事过程中,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其心里发展指明一个正面方向。另外,因为视频的形式较为生动,容易吸引儿童的兴趣,会增加其关注度,所以采用此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其心理建设。在观看《葫芦娃》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更多的生活细节,还有助于儿童对于亲人的依恋,优化沟通方式。
3.2 开展趣味性的活动
在情绪的管理上,会处于一种起伏较大的阶段,通常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将任性以及易怒的一面展现出来,随着时间的递增,就会造成心理素质建设中存有弊端。并且孩子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强,较为贪玩,对于纯理论性的心理辅导方式存有疲惫心理,不能切实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培训课程,为保证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引导,老师就需要采用多种方式从而促进理论教育。举办趣味性的娱乐活动就会增强孩子的参与程度,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在互动结束之后再根据儿童的活动表现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采用更适合的方式辅导儿童的心理建设。例如,在互动中,把握儿童好动的心理,将一些教材中的心理成长故事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儿童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四个好朋友》的故事中,老师让儿童分为扮演小兔子、小狗、小公鸡以及小花猫,并让其运用生活中可以使用到的礼貌性短语进行交谈,不仅会强化儿童沟通方式的质量,还会锻炼交际能力,从而提升娱乐活动的意义。此外,儿童天性好动和玩耍,采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游戏从而以小组配合的方式,培养其在团队中的交流能力,加强在团队中相处的融洽程度,以实现对其的心理健康培育[2]。
3.3 增强心理环境的构建
在学前儿童的辅导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借助优秀的教育方式,还应当加强对其心理环境构建的重视程度,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学龄前儿童在成长期间经常会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因为其生活环境的变化就会促使每一天经历不同的人。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加强对儿童的心里环境建设,从而有一个良好的交际能力,根据个人的选择,创建稳定的交际圈子,不仅有利于其生活质量提升,还会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儿童的思想更处于萌芽期,对周围环境的畏惧心理强,因此老师应当对其乐观、积极的引导,减少畏惧心理,引导其在环境中慢慢适应。儿童较为依赖同伴、父母以及老师,但是因为此特点,经常会受到来源于外界的伤害,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从而影响孩子心理,应当主要培养自信心,从而树立自我意识,增加对事物的看法,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周围事物的盲从性和依赖感。
3.4 提高老师的素质
除了掌握上述的教学方式,学校还应当密切注意老师的教育质量,身为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充足的心理学理论,并在课堂的教育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切实的与教学方式相密切结合。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保持正面的心理状态,因为积极的心理状态会干扰到身边的儿童,使其能受到老师的引导,有一个正确的交际心态。但是一旦老师的心理状态有较大的浮动,就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受到干扰,从而变得心思飘忽不定,间接的将社会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造成儿童心理的不健全。另外,除了心态的建设,老师还应当注意对儿童行为的管理,儿童的模仿心理较强,而老师的行为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深远的影响,针对此类情况,老师应当检视自身的行为,保持端正的态度和举止,从而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3.5 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在家里时间较长,孩子的行为和举止均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学校应当加强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建立一个稳定的桥梁,既能将学生课堂表现传递给父母,同时也会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定期举办家长会,并在会议上向家长普及心理学的知识,从而营造更加科学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家长充分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各项表现,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批评。让学生家长积极的加入到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保障儿童可以在家庭中也得到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更加快乐的成长。借助此种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儿童树立一个较为积极的思想意识,逐渐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处理好和朋友的人际关系,从而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4 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童年中的感知力会影响到今后的成长过程,并且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极大的展现了其不同时期的多种心理因素以及举止上的变化。针对上述情况,在梳理孩子的心理教育时,应当先帮助其建设心理意识,按照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提升其心理建设。
参考文献:
[1] 倪江情.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析[J].科技资讯,2018,16(33):252-253.
[2] 王娟.浅谈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J].办公室业务,2018(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