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在动乱年代为环保事业奠基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代表团环境保护

在十年“文革”的动荡年代,周恩来总理就以其政治家特有的远见和敏锐,预见到了中国未来发展中不可逾越的环境难题。

两次会议让国人意识到环境保护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正处在极左路线的支配下,按照当时极左路线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产生污染的。谁要说有污染,谁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

  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周总理决定派团出席联合国在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当时,一般认为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是个卫生问题,所以一开始就组织了一个以卫生部军代表为主的代表团。名单报到国务院后,周恩来说:“这不行,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个卫生问题,还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方面。代表团回来要制订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卫生部做不了这些事,还得要综合部门来派团。”后来,代表团根据他的意见调整了组成名单,加强了领导力量。

通过参会,代表团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比西方国家轻;二是中国自然生态破坏远在西方国家之上。对此,周恩来说:“我所担心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还是发生了,而且还比较严重……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再也不能放任不管了!”他坚定地排除干扰,决定于1973年8月以国务院的名义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环境保护问题。

  在“文革”那种政治气候下,竟然能召开环境保护会议,并允许揭露“社会主义阴暗面”,不能不说是一个“突破”和“奇迹”。

担心“雾伦敦”后出现“雾北京”

其实,周恩来对环保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远不止在上述两次会议,他总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让大家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1970年12月初,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浅沼稻次郎的夫人浅沼享子来中国访问。周恩来了解到随行的淺沼享子的女婿是电视台一位专门报道公害问题的记者,就特意约这位记者作了长时间的谈话,请他详细介绍了日本公害的状况,以及现在日本采取的一些对策。第二天,周恩来就指示要举行一次报告会,让这位记者来讲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且要求:除了有关的科学技术人员之外,国家机关和各个部委的负责人也都要来听这个课。报告会结束后,他还专门打电话询问听课效果,并对分组讨论报告作了批示。

 据统计,为了唤醒各个方面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从1970年到1974年的5年间,周恩来对环境保护至少作了31次讲话。

  周总理对北京的环境状况也特别关心,上世纪70年代初,他说:“首都大气污染已经很严重了,要赶快采取措施解决啊!过去人们常说‘雾伦敦’,我们弄不好就成‘雾北京’了。”又说:“工业建设要耗费大量的水,现在北京供水都发生困难,大量污水又把清洁水源污染了,别弄得没水吃了,逼着迁都啊!”

周恩来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展综合利用。他认为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如果经过适当的处理,也可以把三害变成三利,据此,他提出了非常有名的两句话,叫作“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这两句话,一直到今天还指导着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然是我们的指导方针。

(综合《经济日报》《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代表团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各地代表团及代表剪影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Google Shuts Down Five Products等两则
2008年高考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