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寿宪:中国计算机学科和教育的开拓者

2019-09-10王梦茜

教育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计算机

王梦茜

1月18日,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科学家周寿宪博士追思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报告厅内庄严肃穆,周寿宪亲属、生前好友子女、留美二代等数十人一同缅怀这位爱国科学家。

“父亲虽然已经离开我四十二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依然清晰可鉴。”在周寿宪长子周捷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典型的学者风度,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

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国

1925年10月,周寿宪出生在一个银行家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自幼聪颖好学,1942年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当时不满十七岁。1946年,周寿宪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出国留学考试,并于1947年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电机专业深造。当时新兴学科起步,半导体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也是在那个时候,周寿宪接触到了计算机。

1951年,周寿宪博士毕业后,在美国费城伯劳茨电子计算机公司担任研究员,负责磁芯位移存储器的基础研究工作,期间在美国著名的《应用物理》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申报过多项专利。“周寿宪是搞计算机的,很有成就,在国外名气很大……”,1988年,清华大学教授、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王明贞对来访的美国作家杜开昔如是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随后禁止留美的理工科中国学生回国。“他有很浓的爱国情怀,1951年博士毕业之后,一直想回来。”周捷回忆,父亲在博士毕业后就积极投身回国运动,曾在给周恩来总理的求援信和给当时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的公开信上签名,希望能早日回到祖国。“他常说,我是中国人,久居国外干吗,当然愿意回来为国家做点有益的工作。”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在中方的竭力争取下,坚冰终于被打破。1955年4月,美国政府正式撤销了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命令。1955年7月,周寿宪和钱宁、师昌绪、童诗白、陆裕朴等二十多人共同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到祖国。

填补中国计算机课程的空白

“周先生身材不高,体形消瘦;他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为人正派,待人平和。他穿着整齐,春秋季总是外着一件米色风衣,上下班则骑一辆在清华园少见的自行车,他的派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位从国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周寿宪的学生、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的王尔乾在回忆文章中如是写道。

2018年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建系6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溯清华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起步,周寿宪的名字不能被忽略。1955年夏天,周寿宪回国以后,被分配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任教。“当时在教育部填志愿的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中科院和清华大学,他还是想从事教育行业,就选择了清华。”周捷说。

1956年初,经高教部批准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增设电子计算机专业,周寿宪因为有在国外一流计算机公司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被委托筹建计算机专业。“他是提出建立电子计算机专业以及起草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参与者,他是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59届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82岁的谢树煜在追思会现场一字一句地说。周寿宪在美国从事的是计算机研究,并没有参与过教学工作。在谢树煜的回忆中,周寿宪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参考了清华大学其他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苏联相关专业的计划,最终制定了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开创专业的计划很不容易,需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需要非常严密的体系。这是具有开创性的。”谢树煜说。

同时,周寿宪和闵乃大、夏培肃、徐献瑜、范新弼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参考国外有关文献,自编了《计算机原理》《脉冲技术》等计算机专业教材。“他们边教学生边写教材,当时就是一本自己写的手稿,他们叫做讲义。”周捷忆道。

1956年10月,电子计算机专业由无线电系转入电机系。计算机专业归电机工程和自动控制工程学家钟士模所领导的教研组管理,周寿宪任教研组副主任,负责数字计算机方面的工作。

电机系七十周年专刊上记载:“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周寿宪最早在清华大学讲授计算机课程。” 周寿宪当时主讲的便是《计算机原理》《脉冲技术》这两门课。王尔乾曾当过周寿宪的助教,在他的印象中,周寿宪讲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用通俗而贴切的语言来概括,生动形象,令人难忘。周寿宪讲课时有一段妙语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控制器就是能在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部件发送适当的脉冲的部件”。第二个特点是讲课不是面面俱到,侧重讲重点、难点,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阐述问题干净利落,对非重点内容则一笔带过,或者干脆不讲。周寿宪的美式教学方法令很多同学不适应,致使学生意见很大。王尔乾多次向他反映学生意见,他却坚持自己的看法——学生课前要预习,上课才能听懂。“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看来他的教学方法没有错,大学生应有自学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的。”周寿宪的教育理念和讲课风格给了王尔乾很大的启发。

1957年,清华培养出中国第一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1958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系前身)正式成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今天的辉煌和成就与最初的高起点、大视野、精心布局和科学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包含着钟士模和周寿宪两位留美博士及其他前辈老师们的呕心沥血。”周捷表示。

描绘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蓝图

“195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吴几康先生的文章《漫谈计算机》,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介绍计算机的性能和原理。”追思会现场,中国计算机史研究学者徐祖哲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源与发展。在他所描绘的科学历史的坐标轴上,周寿宪的位置越发明晰。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并邀请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远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聂荣臻元帅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周恩来总理谈到制订规划的目的时所说的话。

经由华罗庚举荐,周寿宪代表清华大学参加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计算技术与数学规划组”的规划工作,时年31岁,是26位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1956年6月14日,包括周寿宪在内的全体科学家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的集体接见,周捷向记者展示了当时的合影。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其中一个附件是《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其中包括:建立计算技术研究所,培养计算机技术骨干,派实习生、研究生去苏联学习,派技术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国内举办计算机培训班等。

1956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华罗庚任筹委会主任,周寿宪为兼职委员。由于当时教育部已经批准清华大学成立电子计算机专业,科学院希望清华大学帮助办计算机训练班,为计算所培训人才。周寿宪曾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计算机训练班的主讲教师,讲授《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电路》等课程。

1956年9月,中国派遣计算机科学家15人一行远赴苏联考察计算机事业,周寿宪是代表团成員之一。期间,他深入通用机实验室,考察研究M20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总体设计原理和存储器功能,为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奠基与发展做了大量有益工作。“钱学森先生曾说过,周寿宪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周捷告诉记者。

“现在电脑遍地都是,上千所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而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科学史的每一步进程都是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的劳动成果”,徐祖哲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望起点,“如果没有周寿宪这批科学家,也就没有第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的计算机网络就不会如此成功地铺开”。

缅怀是对一路前行者的致敬。“周寿宪在内的这批留美科学家,在学科和人才两方面,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学科和人才又是现代中国走向全球的基础,使得中国在世界上有了更高的引领地位。”追思会的尾声,长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如是说。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计算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