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担当中明志 在改革中致远

2019-09-10张咏铃杨晓麟

教育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分校应用型办学

张咏铃 杨晓麟

1978年,一场由真理标准大讨论引发的伟大变革曾让北京在短短3个月内兴办起36所大学分校,让因高考停止11年而积压的广大知识青年的大学梦有了依托。

北京联合大学就是在36所分校几经调整合并后的15所分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联合”,就是团结各学院,集中他们的优势和特色,博采众长,并学习西南联大育才造士、为国奉献的担当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40年来,北京联合大学从改革开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一部北京联合大学建校40年的奋斗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史。

因时而变  为民办学

1978年10月,高考招生工作刚刚结束,几百万人参加的考试,最终受各大学招生规模的限制,录取的人只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大量考试合格的青年不能进学校读书。鉴于当时的情况,北京市委本着要抢时间把教育抓起来的强烈使命感,做出了创办大学分校的决定,得到北京市所有大学校长的支持。于是从1978年11月份开始酝酿到1979年2月份开学,短短三个月内建起了36所大学分校。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政府、行业和高校群策群力,发挥各自优势,合力办学。由市里协调解决了办学场所、办学经费问题;北京市委有关部门为分校配备领导班子;各大学本校則向分校派出教学领导干部和兼课教师,在办学经验和教学力量、教学条件上给予充分支持。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短短三个月内办起来的分校校舍全部由中小学或工厂改建而成,教室、食堂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教室是临时搭建的,有的没有食堂,露天就餐;没有学生宿舍,学生每天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学;没有办公室,由大学本校派老师过来上课,或采用电视直播或录像进行教学。

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调整后的15所大学分校的基础上,组建北京联合大学,列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系列。学校根据首都建设需要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探索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套的多学科综合性办学道路,成为北京市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联合大学根据上级指示,创办高等职业教育,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世纪末21世纪初,北京联合大学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扩大招生规模,为北京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做出重大贡献。

进入21世纪后,北京联合大学逐渐提炼并确定了“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从“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北京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

随事而制  特色立校

在北京联合大学建校40年的历程中,往往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而调整办学策略和方法,但学校始终在探索和实践的是应用型办学道路。

在分校创建初期,由于条件所限,采取了政府、高校与行业合力办学的方式。在36所大学分校中,隶属于高教局、旅游局、外贸局、冶金局等行业主管局的有18所;另外18所分校中,有7所采取了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进行协办的方式。分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日后广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服务北京、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后来分校逐渐从最初的被动跟随中成长起来,开始主动根据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尝试改造老专业、创设新专业。例如,1983年,北京大学分校生物系就开始试办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食品科学和营养学”专业,将功能(保健)食品理论及产品开发作为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

北京联合大学组建后,首任校长谭元堃在《北京联合大学1985-1986学年工作的基础设想》讲话中指出:“北京联合大学要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具有开创精神的应用人才”,就此全面开启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之路。

在办学思路上进行两个重大调整。一是在专业建设上,从分校时期老大学能办什么就办什么,向北京需要什么就办什么转变;二是在师资上,由老大学聘请兼课教师向引进师资和自己培养师资相结合转变。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所有专业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整。学校着重发展应用学科,尽量拓宽专业口径,各学院互有分工,各有重点,实行“专业化大协作”。1990年,学校再一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从总体上实现了由基础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采取教学管理四项措施。一是试行有指导的学分制,各学院可依据条件,实行弹性学制。二是试行三学期制,缩短每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三学期作为实践活动学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试行本专科互转的中期选拔,分层次因材施教。1987年5月,北京联合大学率先实行优秀专科转本科(含本科转专科)的中期选拔制度。四是试行选拔优异生制度,因材施教,鼓励拔尖人才成长。

科研工作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重点。例如,朱耀廷的《成吉思汗全传》获得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金宗濂与总后军备设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项目“高能野战口粮”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以应用型为特色的学术平台、学术机构也逐渐脱颖而出。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从1987年创刊至今,以综合性、应用型、地方性为办刊特色,连续6年为CSSCI来源期刊; 《旅游学刊》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提升信息化水平创建智慧校园。学校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中,有效弥补了校区分散带来的办学不足,获评北京市属高校数字校园示范校。

顺势而为  内涵兴教

进入新时代,满足北京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北京联合大学办学的新起点。针对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学校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步入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北京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新阶段。

学校精准对标北京新发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不断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相继调整8个学院、27个本科专业,新成立机器人学院、智慧城市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同时,学校还有6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中医专业(硕士)学位点填补了国内高等特殊教育的空白,获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领域国内首批试点单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和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资格认证取得阶段性成果,“双二辅”、转专业、“双培计划”、书院建设等多样化人才成长通道基本形成;校地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持续推进;“以科学任务带动人才培养”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辅导员+导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逐步推广。

以“课程思政”为根本性举措,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营造氛围、制定政策、教改立项,推动各专业课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内容讲授中。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因此入选北京“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1987年,学校制定了全国高校第一份 《德育大纲》。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通过“问题式教学、过程化管理”的教学再造,构建讲授体系、实践体系、考核体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和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之后,将思政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积极打造本地化、本校化、实践化的具有北京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荣获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一等獎。

开展科学研究,为中央和北京相关决策提供参谋咨询。例如,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围绕“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研究受到北京市高度肯定。

以产学研合作为引擎,致力于科技创新。例如,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智能车研究”在国家科研测试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本领域国内一流行列。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聚焦国际交往中心,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例如,学校与英国威尔士兰彼得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11年间有1.5万余名学员就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获批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40年弹指一挥间,北京联合大学为北京各项事业发展所做的基础性贡献让其在北京乃至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不可忽略的一笔。其间的抉择与奋斗、艰难与困苦、挑战与开拓,成为改革开放历史长河中一朵跳跃的浪花。面向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潮流,北京联合大学将继续在京华大地上书写应用型教育的未来。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王梦茜

猜你喜欢

分校应用型办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The Impact of Celebrity Endorsement in Chinese Fashion Marke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urce Credibility
2019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本科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On the Qualifications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