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就要大做,教育无小事
2019-09-10崔庆莉
崔庆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孩子教育成为每个家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每个家庭对于孩子教育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有着错误的观念。孩子教育是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完成的,好的习惯养成也是如此。本文就作者所在班级现象进行分析总结,长期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学校;家长;孩子;教育
孩子教育是学校和家庭都十分关注的事情,大部分家长都能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然而,有极少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存在着片面的看法。在我的班上,晓卉多次迟到,给出的原因都是起晚了。据我了解,晓卉上下学都是家长开车接送,车程也不过十来分钟,而且妈妈是全职太太,完全有时间有条件叫她起床上学。因为迟到,我对晓卉进行了教育、提出了要求,但这孩子似乎并未有所触动,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于是我决定与家长沟通这件事情,引起家長的注意,让家长配合我改掉晓卉迟到的毛病。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晓卉家长表示:晚到几分而已,老师无须小题大做了,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
与家长的沟通,让我意识到为什么晓卉多次迟到、又不听老师的教诲了,这根源于家庭教育与家长观念。家长对于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满不在乎,孩子是不可能养成好习惯的。现如今,有这样思想的家长并不少,只看重学习成绩、不关注孩子的德行修养,对于习惯、纪律、时间观念等都不在乎,最终导致孩子散漫、自私,甚至习以为常地违反规定。迟到是小事,但观念错误、意识淡薄就是大事,作为教育者,我必须要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从家长入手。因为班主任的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如果家长跟老师心不往一处想、劲儿不往一处使,那学校的教育工作就会举步维艰。在方法上,对晓卉及家长直接说教、规劝显然失效了,我正好记起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于是,我按照惯例利用家校通,给我们班每个家长发了一条信息,大意就是最近李某某一案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引起了关于教育孩子的广泛热议,希望各位家长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欢迎与我们交流。
不久,期中考试结束召开家长会,我一改往常班主任汇报、家长倾听的模式,而是举行了一个小型沙龙,请家长、孩子同老师围坐在一起聊天。“4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名师,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教授,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获奖无数、光环无数。”我展示了有关材料,大家看到李某某在成绩方面可谓优异,但是最终却走上打架斗殴、轮奸犯罪的道路,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个话题马上引起家长们强烈反应,大家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都是当家长的太惯着孩子了,才让孩子无法无天;有的说光成绩好有啥用,如果不懂得尊重他人、违法乱纪,只能是社会的败类,还连累父母家人身败名裂;还有的说,孩子就得从小养成好习惯,不然长大就没法管了……讨论很自然地就涉及了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不用班主任说教,做父母的跟孩子们都认识到教育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培养高尚的品格。我适时地启发学生家长们思考:我们应该怎么样引以为戒呢?好多家长花费大把的时间和金钱给孩子请家教、补习功课,可是有哪个家长想过给自己的孩子补习一下德行、纠正训练一下孩子的习惯?相反,很多时候学校提供了这方面的教育,却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此时,好多家长恍然大悟,有的频频点头,有的陷入深思。看准时机,我示意早已做好准备的几位同学上场。他们手里拿着札记本,我向在场人隆重介绍:我们班这几位同学平时非常注重积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各科成绩也名列前茅。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他们自己搜集整理的部分资料,这次展示的专题是“惜时、守时”,多位同学分享了名言典故,最后一位同学带着大家做了一个游戏:“1分钟能做什么?”好多家长和同学突然发现原来1分钟这么重要,以前自己错过也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小活动,大家切实体会到:惜时守时是可贵的教养,守时就是守信,懂得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总结发言的时候,我恳切地希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重视其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发挥亲情的优势,配合学校专业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只有家校联手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地把孩子们培养成才。通过此次活动,晓卉及家长受益匪浅,并与我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意识到迟到行为的不良影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老师和家长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学习,这样孩子才会不断进步。
在本案例中,对待迟到这类不良行为习惯,起初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对学校的提醒纠正还抱有抵触情绪。班主任此时首先要判断出现的问题性质,考量其严重性、紧迫性。如果涉及孩子的习惯养成、品德修养,那就不是小问题,就要及时管理,不能姑息放任。本身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是一个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不能遇到困难、阻碍就退缩或放弃。当然班主任要学会见机行事,有时也可采取“缓兵之计”,不能“硬碰硬”, 而是缓和一下,避其锋芒,准备充分、时机成熟,再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
“小题大做”,做要做得巧妙,做到点儿上。当个别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适时举办集体活动也能有所收效。一方面,看似没有针对某一个个体,其实是消除个体的防御性,而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把声势造起来,让舆论推动着个体去发现问题、触动“病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教育了犯错误的学生,也警示了存在犯错隐患的同学。
“言不顺则事不成”,找一个“安全值”最大的切入点是很有必要的,从受教育者所处的角度和位置出发,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起沟通与信任的桥梁。像本案例中,选取社会上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热点问题,能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兴趣,大家都有话说,都对这个问题有想法,自然就能“大做”起来,当然最后的效果也是水到渠成的。最后,一旦“大做”起来,就要切中要害,说话、行动不在多,在于点到理上、打动人心,一击即中,不可拖泥带水。“放”得要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站位高远,还要“收”得回来——落到具体切实的行动措施上,让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无疑,“小题大做”对班主任来说,既是对其专业理论、经验储备的考验,也是对其职业态度和应变能力的挑战。
(责编 吴 娟)
参考文献:
[1]刘勇.初中班主任工作开展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