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探究

2019-09-10王精华

教育·校长参考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法治道德

王精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被明确提出并备受关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该学科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学科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是经验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教学入理容易入心难,成为影响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的最大瓶颈。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则是打破这一瓶颈的重要课程形式。

鲜活的实践活动主题

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在课程方面如何反映道德教育对象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的问题。所谓学生主体性主要是说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道德和法律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杜威说过:“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认同。”课程理论之所以强调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以学科逻辑和成人经验为重心的学科课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活动主题能否吸引学生是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成败的关键。

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确定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主题。学生爱学、乐学,才能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收到效果。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呢?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质疑,培养批判精神。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进行判断后迫切想了解的,也就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确定活动课内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在学习“公民人格尊严权利”时,有关“姓名权”,学生提出:外号算不算侵犯姓名权?利用名人的名字发表文章,算不算侵犯姓名权?一种药的广告中“苗族草药泻停封”,是否侵犯了谢霆锋的姓名权?我家的邻居的孩子叫“花花”,我可不可以让我们家的狗叫“花花”?有关“隐私权”,学生提出:我写信给我的朋友告诉她一件事,结果我的朋友把我的信给别人看了,而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告诉她的事,算不算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学生早恋被老师发现后告知家长,是否侵犯该生的隐私权?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中的疑问,迫切需要弄清楚姓名权、隐私权等的法律规定,此时开展“模拟少年法庭”“案例搜集”“法律咨询”等实践活动,必然能赢得学生的关注,使学生乐于参与。

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特点,选取与学生年龄相仿或地域、角色、经历相仿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构建活动主题。

一个如今在北大上学的我的学生在闲聊中说起现在北大最流行的问候语:“你还没自杀呢!”自杀居然成了彼此打招呼的问候语。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教材中的“生命是宝贵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科实践活动主题“我的生命我尊重”,活动成果可以作为后面探索生命价值的教学资源。

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2019年2月19日,光明网报道13岁的英国女孩杰迈玛,因脑动脉瘤而不幸去世。在她死后,她的多个器官被捐赠,挽救了8个人的生命。针对学生关注的新闻焦点、热点、兴趣点,开展“生命的延续之器官捐献”社会调查活动。首先,通过网络搜索出:中国器官捐献近三年案例逐年增加,数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截止到2月17日,器官捐赠志愿登记人数1019959人,实现捐献22258例,捐献器官63557个。继而学生们深入社会,对周围不同人群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得出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农村和城市对比),不同年龄的人群,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于器官移植所持有的观念和行动上的差异,以及导致人们拒绝器官捐献的原因分析。这样的话题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谈论起来有些深度,但确实引发了学生的关注,恰恰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同时也与教材中有关“宝贵的生命”的内容相契合,因此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并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当然,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相关的资料补充和法律规定的讲解是必须的。

多样化的活动类别

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与原来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课教学形式具有相同之处,即都强调学生体验和探究,都强调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都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但也有所不同,即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不再局限于单元后的规定性内容和规定性活动环节,更具自主性,活动内容更加宽泛,强调学科综合知识的应用;加大了实践的力度,要求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深入到实践中去体验和探究;加大了学科综合的力度,任何一项实践,都不是以单一学科做支撑的;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性,包括活动主题确定、活动方式、活动过程、活动成果的呈现,均可以由学生个体或小组独立完成。

以学科为主导的实践活动  依据本学科知识,尤其是以本学段教材内容所重点要求的知识为指导,布置学科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心理健康和品德修养的一种内化要求,是对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这时候所设定的实践活动主题更接近于我们原来的单元知识学习后设定的活动课。

就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一次实践活动。比如结合“生命是宝贵的”学科知识,设计“我的生命我尊重”学科实践活动。

就一个专题也可以设计几个实践活动。结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科实践活动。依据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学科知识,设计了“快乐成长”的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板报(或小报)设计、班会活动等。依据培养批判精神的學科知识,寻找校园、家庭及社会中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依据开发创造潜力的学科知识,动手动脑完成“我的创造”的实践活动作品。依据青春飞扬,采访自信、自强的榜样,书写“青春留痕”的诗行。依据青春有格的学科知识,开展“不拘一格降人才”实践活动。一方面查阅资料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以古鉴今明事理。同时以最新的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的人物的例子,学有榜样懂行动。另一方面具体落实到规范自己的行为上,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并做好行为记录。

以活动为主导的学科实践  依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结合本学科知识布置学科实践活动。比如初一年级入学后组织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拓展训练活动。该活动与“我与集体”的关系中“合作与竞争”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虽然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并未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但与活动结合,可以在设计活动时,利用学科知识为指导,并且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感悟和提升。

单独学科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资金角度等等,均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我们提倡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大课堂仅仅就是旅游的观念,让社会大课堂真正实现其在社会中学习的目的。

学生的思想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选择的地点,确定主题上也要分梯度。初一年级:走进北海——让我们荡起双桨,结合学科知识“中学时代”扬帆起航;走进颐和园——体会“孝”的内涵。初二年级:走进植物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进故宫——传承“工匠精神”。初三年级:走进圆明园——勿忘国耻,爱我中华;走进科技馆——掌握本领,振兴中华。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有很多实践活动,不是一个学科知识所能够实现的。核心素养培养也要求我们从大局出发,从学生成长出发来设计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各学科互通有无,加强沟通和联系。比如,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在地理学科也有,在生物学科还有,那么我们要设计一个我们身边的环境的主题,就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开发不同的小课题,也可以一个小课题,综合运用三个学科知识。

多途径实施方式

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智慧的教育领域。无论是所教授的内容,还是所采用的方法,归根结底,都必须以学生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以学生道德学习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基本追求。我们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八种,即:现实中发生的事——模仿、角色表演——学生参与展示——颜色鲜亮的展览——图像、录影——海报或图片——书面语——说。这八种方法,学生接受起来的难易程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研究表明,调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记忆被轻松地存储下来了。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讲授与其他教学方式比起来,是学生接受程度最弱的。而现实中发生的事,即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显而易见其德育实效性最佳。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就像离开游泳实践不可能学会游泳一样,道德实践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道德实践活动,即:使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责任承担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实践探究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初三《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线。基于核心价值的培养的教学,绝不仅仅是通过教材来教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就能实现的。在学科实践中,关注学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体验,在所有教学方法中,最能调动学生多感官,教学实效性最强。依据不同的主题,应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

参观:学生在学习“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内容时,到残联、妇联、敬老院参观,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直接交流,拍摄相关照片,获取文字介绍资料,听取典型人物报告等多种途径获得亲身感受。

调查:学生在学习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时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人口问题,首先对本年级的学生的家庭进行了调查,论证家庭所要孩子的数量对家庭消费水平和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接着他们又到有关部门调取了全区的人口状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加深对人口问题现状的理解;关于资源和环境问题,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更使北京的环境问题成为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于是学生就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学习“百姓生活节节高”时,开展“身边的老物件”调查。

考察:设定课题,采用科学研究方式,去实地考察验证。

采访:通过采访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人力资源,获取直接的经验和信息,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

行动:通过自己的实践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过保护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的内容后,开展“为妈妈洗一次脚”“为孤寡老人服务”“为残疾人献爱心”的活动。在学过我国的环境问题后,开展“环保宣传”“清除小区墙壁小报”“清理白色垃圾”等环保行动。

专题探究式  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设置专题进行深入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专题一般由学生自主提炼、选择,要与教育主题相关联。学生要明确探究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学会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坚定道德信念,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以初三的“保护美丽的泃河”实践活动为例,此专题与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的教育内容相关。学生选取平谷区最大的河流泃河为研究对象,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实地调查,写出报告。选取泃河在平谷境内的上游、中游、下游以及三处支流中的典型污染河段拍摄照片。

二是搜索资料,展开讨论。学生通过书刊、网络查阅有关泃河的信息。除了班级内部讨论以外,还在北师大平谷附中BBS论坛上展开“保护泃河”的讨论。

三是采访专家,提出建议。采访环保局、水利局局长,利用学生电台进行录像,了解平谷区对泃河的治理现状和未来构想。学生们也把自己经过调查、讨论后的意见反映给有关部门,提出改善泃河現状的合理化建议。

四是跟踪调查,监督实施。学生去位于平谷城西南角的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情况,拍摄污水处理的全过程。

五是宣传环保,点滴做起。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学生把拍摄的照片做成展板,并画了大量的宣传画,制作图文并茂的小报,写出自己的感想、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做成展板在全校范围内展出,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学生还用中英文制作了环保网页,提出环境保护不仅是中国人的事,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事。

学生在专题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合作,深入挖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探究实践活动不是浮于表面,而是真的能够让学生享受体验中研究的乐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情境体验式  由于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在课堂,这势必使学生实践活动受到课堂的局限。情境体验式则是介于传统课堂教学和现实实践活动之间的一种活动课教学方式。即通过模拟情境,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场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

一是通过现代化手段,模拟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录像等设置情境,再现某一生活场景或故事情节,如《给予的树》的故事情境,通过一棵苹果树对孩子无私地给予的故事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

二是表演场景,设置情境。通过活动,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获得体验。如给学生腰部绑上沙袋,体验一个母亲十月怀胎孕育子女的艰难。同时播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从而珍爱生命;通过模拟“少年法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的力量,并体验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立体交互式  道德与法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必须纳入德育体系。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呵护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心灵。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道德提升方式不同,道德层面及存在的问题不同,还需要开展适合学生个体或小群体的针对性的学科实践活动。

一是利用网络平台,拓宽道德与法治教育渠道。利用网络学习“网络是把双刃剑”。搭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平台,使我们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学生范围也由本校在校学生,拓展到更广泛的范畴。随着现代化手段的广泛应用,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除了给我们开辟了社会课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搭建的平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这就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在网上设置信箱、专题网页、QQ群,尤其是在现在比较方便的微信群等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各界社会成员之间的切磋,可以围绕实践活动过程、成果及时进行交流,可以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直接进行探讨。

二是通过团体工作坊,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心理或道德问题,可以采用建立团体工作坊的形式,打破班级界限,集中进行心理体验活动。比如,对于刚刚进入初一学生中的一部分对环境不适应的同学,可以组织适应环境工作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训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而对某个专题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设立兴趣小组,开展专门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个案辅导,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针对性。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来解决。途径可以是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通过信箱、E-MAIL邮箱交流,还可以通过QQ聊天、微信和电话直接交流。这样就加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收到实效。

丰富多彩的成果呈现

依据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的不同方式,成果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在实践活动体验过程中采集的实物、拍摄的照片、视频资料,也可以是体会、收获;可以是采访记录、调查报告、小论文;可以是搜集资料主编的小报、刊物,也可以是利用电脑制作的课件、网页;还可以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比如,写诗歌、散文、童话,编小品、改歌词、说相声、写剧本……在知识的层面上,采用自己感兴趣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活力和效力,学生乐学、善学,有利于自身个性化发展。学生通过小组探究,通过成果展示,互相交流,互相模仿,共同提高。

学科实践活动的成果重要,其体验过程、探究过程、合作过程更重要。因此,要把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和教师评价。让师生在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悟中,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和正确的法制观念。

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以“回归生活”为主旨,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教学思路。它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動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只有如此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DDB16207】

(作者单位: 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