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教学点滴体会
2019-09-10王辉
王辉
摘要:如今,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我认为“合作”乃创新之源泉。
关键词:自主 合作 创新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贯彻。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吗?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敢答、能答、善答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敢问、敢答”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却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那么,这种氛围应如何营造呢?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我要答”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敢于回答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讓学生明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有问必有答,故“问、答”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有得必想说。正是“黑夜能否变成白天”一问的提出、思考与探索,才会有灯光的灿烂、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与实践,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作为个体之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我能答”的思想不断强化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发言的。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发言,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发言,而且也不会发言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我能答”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回答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我能答”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例如,在指导学习“分式的约分”时,我要求学生以“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四人一个小组,分组进行提问、回答比赛,然后进行评比,气氛相当热烈。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我善答”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为什么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
二.教给“善问、善答”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善答”,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回答,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
分解法是针对出现的名词、概念、定理、公理等分解为词,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学习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时。分解为:①约分的关键是什么?(确定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②确定公因式的方法是什么?③应注意什么?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学习分式的约分打下了基础;而且目标明确、脉络清晰、任务具体,符合学生的逻辑认知规律。
2.类比法
数学学习提倡“铸题为模以模解题”的思想,善于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分式”、“分式的约分”“分式的通分”等这些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分数”、“分数的约分”、“分数的通分”等,轻松解决诸多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善问、善答”,教师当然要很“能问、能答”,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答”,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回答”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学策略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教育理论专题》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