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9-09-10刘波

三峡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选本新诗诗学

刘波(1978-),男,湖北荆门人,文学博士,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1世纪之交以来,新诗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向内转的理论自觉,其研究的立足点也逐渐从过去宏大的命题归纳转向了微观的本体阐释。一方面新诗史料发掘获得了重要的研究维度,另一方面诗歌的现场批评也开始注重学理性的问题意识。除了具体的文本细读和诗人个案批评之外,从诗歌的“外围”与周边切入文学的内部场域,也成为新一代诗歌研究者的选择路径。这样一条脉络也反过来给研究者的视野与方法带来了挑战。在具体诗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文化研究和文学社会学层面重新进入诗歌的内核,或许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诗学认知;而在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背景下,从语言、节奏、体式等形式进入诗歌本体研究的方法,也让诗歌批评变得更为专业化,更具现实性和有效性,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转。本期栏目的三篇文章,都有各自明确的主题方向,要么将研究视角拉回到早期新诗,要么对当下诗歌进行把脉,有批评与创作的互动性和内在生产性。

万冲的《从“呈现”到“发明”》一文,论述的是中国早期新诗书写自然的艺术变革问题,视角独特,有着新颖的理论建构性。论文虽然以早期新诗作为切入点,但并没有局限于返回历史作单纯的翻案工作,而是以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参照,分析新诗与古诗在处理自然问题上的区别,同时将这一命题置于百年新诗的整体观中进行审视,让研究体现出历史的纵深感。作者在分析诗歌的写景方面,与古典诗歌进行比较,而比喻的兴起,则为新诗人重新“发明”自然提供了契机。诗人书写自然之景,在一种动态的情景交融中表达了“个人独一无二的瞬间感受”。论文在分析早期新诗人对自然之景的书写演变中,呈现了一条从经验到想象再到综合创造的逻辑线索,与此同时,论文对诗人的感受力问题也有着更为深入的考察与剖析。

赵目珍的《自选本视野中的“80后”先锋诗歌》一文,以同时代人的眼光,关注80后诗人群体的写作风格与状态。论文选取三位80后代表性诗人和他们各自编选的80后诗歌选本作为分析对象,以个案批评和整体研究相结合,抽样分析因个人审美差异而导致选本呈现出不同的诗学立场和美学倾向。春树作为80后网络诗人的典范,她的诗歌具有即时性和当下性,其编选的80后诗歌选本也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网络圈子化特征;而辛酉的选本则注重知识分子写作的高贵性,具有浓郁的学院气息;丁成的选本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极端性,体现着某种相对成熟的综合之美。当然,他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也追求诗选的精英意识。作者在对这些选本及其所持的编选立场进行分析时,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选本所体现出的独特价值,同时也对其“边缘性”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再解读”。

李洁的《21世纪以来女性诗歌批评的话语模式》一文,从诗歌批评角度对21世纪以来女性诗歌的话语模式作了深层次透视和反思。相比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诗歌写作发生时“黑夜意识”与“身体意识”的觉醒,21世纪以来的女性诗歌写作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随着整个文学艺术领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女性诗人在写作中自觉地践行她们的“日常诗学”观念,注重对日常细节的感悟和对生活感受的提炼,这些其实都对女性诗歌批评构成了新的考验。作者从身体诗学、日常诗学和诗美本体三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女性诗学的“再建构”梳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而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理论命題,对于未来女性诗歌写作的走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诗坛的代际更替一样,本期栏目文章的三位作者,都是80后和90后的专业诗歌研究者,他们切入问题的角度和运用的方法,也都是基于对诗歌本体的现代性探究。无论是对诗歌历史的重新回溯,还是针对当下诗歌现场的批评,皆透出一种难度意识和整体感,这也印证了一个观点:新诗经过了一百余年的历程,其批评与研究相应地变得更为丰富和多样,在美学判断、文本阐释与整体论述的综合考量中,对这一文体的研究也获得充分的对话性与主体性。

猜你喜欢

选本新诗诗学
背诗学写话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新诗之页
新诗画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