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翅膀的人

2019-09-10张正生

教育·读写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圣地亚哥儿童文学阿里

张正生

2019年3月6日,星期三,雪后初晴,天气放暖,又是个大好天。上完课后回到办公室打开电邮,却看到英语系系主任发给文学院全体员工的电邮,标题为“荣誉教授阿里达·阿里森(Alida Allison)”。我脑子“轰”地一声,莫非她……

仅仅一个月前,还收到她“Gung Hey Fat Choy”(粤语“恭喜发财”)的新年祝福;去冬感恩节前,她还告诉我,又要去蒙特利尔看小孙女Ali了;去年春暖花开时,她跟我合作的翻译项目正接近尾声;自从前年来美国空军学院客座,我就一直琢磨着什么时候开车去看她。可我在洛杉矶东,她在洛杉矶西,开车至少要五六个小时,冬天又怵走山路,就一直没成行。本打算这学期结束天气变暖后,一定去看看她那个Ouray 小镇。毕竟,她邀请我去住住她那世外桃源的小木屋已有好些年了……

这怎么可能?可是电邮上分明写着“阿里达·阿里森教授于3月3日因病离世”。虽然最近几乎天天都听到这样的坏消息,阿里达的离去着实给了我一种不可名状的冲击。过去几星期来,她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眼前,往事的记忆更如潮水般涌来。我的同事、挚友、合作伙伴走了。怀念阿里达[1]。

我们同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任教近三十载。十几年前通过来自西南大学的访问学者夏云老师有幸结识了她。因为对中国的共同兴趣,我们的来往多了起来,一起饮茶聊天,一同去中国访问,最近又一同从事笔译工作。她长我几岁,又早早晋升了正教授,因而在事业上,也成了我非正式的咨询师,鼓励我、支持我,并使我开阔了视野。我在语言学与亚洲语言系,而她在英语和比较文学系;我的领域是语言学和对外汉语,对于文学和儿童文学完全是个门外汉,还是通过阿里达才第一次听到曹文轩、王根泉、童喜喜等中国著名学者、作者的名字。前年开始,我们开始合作翻译童喜喜的《嘭嘭嘭》和《影之翼》。这是一种多么求之不得的合作模式啊。我虽然来美三十年有余,对英语还是没有足够的把握,多亏有阿里达对我的译稿逐字逐句进行编辑润色。对我来说,翻译和儿童文学都是极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全新领域,一个看好的新开端,就这样戛然中止了。

阿里达的离世引起了极大的震惊,海内外同事、朋友、学生纷纷撰文来信,表达追思缅怀之情。摘录其中一部分如下: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授王蕾写道:亲爱的阿里达教授[2]是我们中国儿童文学界与儿童教育界的老朋友,每次中国的同行们有什么需要阿里达教授支持的事情,她总是义无反顾地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她对中美儿童文学的交流贡献了很多很多,她虽然离开了,但我们中国的老朋友们会一直铭记她灿烂的笑容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巨大帮助!

圣地亚哥州大文学院的工作人员Ginger Shoulders寫道:关于阿里达的回忆,我最喜欢的是她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儿童图书浏览马拉松。我的女儿 (那时四岁,现已十六岁) 跟我参加过一次。阿里达连着几个小时趴在地上跟我女儿阅读图书。活动结束,女儿抱了一摞书离开,同时结识了这位新的偶像。她现在还记忆犹新地谈到那天的事。对我来说,这个记忆特别能代表阿里达这个人,她生性大度,是我见过的最没有架子的人。真有幸能跟她共事。她永远活着我们心里。

同事琳达和她的丈夫写道:谨向逝者家庭表达我们的慰籍和挚爱。我是2002 年在圣地亚哥州大任儿童文学图书管理员的时候认识阿里达的。在困难的时候她给了我支持。通过那精彩的图书浏览项目和饮茶午餐,她成功地聚合了那么多人。我们全天浏览图书。她让我和所有人都摈弃客套,返朴还真。她跟我这个图书管理员的使命就是如何把好书送到孩子们手中。她让周围的人都别把工作看得太重,让大家消消“气”。我很高兴此生有幸认识了她,也很高兴她认识了我的丈夫。她写的关于儿童文学的文章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文字之一。我们的住处离她以前在海洋海滩区的房子不远,现在成了伏尔泰街和夕阳崖大道交口的Jack in the Box快餐店了。我们告诉她每次经过那个快餐店,我们都会说:阿里达的老房子,你好啊!她觉得挺滑稽。哈哈。我们爱你,Chica (西班牙语对女孩子的爱称)。

她带过的一位研究生这样写道:阿里达·阿里森教授务实而不失好奇心,敢于为正义而坚持原则。另一位学生在Rate My Professor.com (教授评估网站) 上对她的一门课是这样评论的:阿里森教授不只是天才知识分子,是天赐圣地亚哥州大英语系的厚礼,她还是位极其诚挚和无私的教师。她可以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替那些生活或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说话。去上她的课,读她列出的书单,见证你自己的成长吧。

阿里达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更不是循规蹈矩的。她的系主任发出的讣闻是这样描述她的生平的:

阿里达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在加州的棕榈泉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读本科时选过三个专业,然后辍学去印度过了两年背包族的生活。七十年代初,她和丈夫共同服务于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贵格会),任驻香港代表,经常出入战时的越南。八十年代初,获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英语系创意写作学位,同时开始撰写儿童书籍。1990年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完成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儿童/少年文学。除了诸多论文和会议发言外,还发表了三部学术专著:一部关于学术出版,一部关于辛格的儿童故事,还有一部关于罗素。霍本的儿童作品。阿里达2012 年从英语和比较文学系荣退,但继续每年授课半年,直到2016年为止。

阿里达的世界是充满童真和梦幻的空间。她曾跟我略提过在棕榈泉度过的童年。她几岁的时候,父亲举家迁移,从纽约搬到南加的棕榈泉落户。棕榈泉现在是个政要影星名流出没之地,可那时只是个沙漠上的绿洲。生活是简朴的,但对于童年的阿里达,成天能光着脚在外面四处乱跑,还有比这儿更幸福的地方吗?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她,可不是个自由的精灵鬼?我依然记得2011年夏跟她去造访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情形。在建国门外大街宝钢大厦三、四层的儿童阅读大世界里,阿里达像孩子进了玩具店,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体验一遍,还不断赞叹那里世界儿童名著的种类之多。

阿里达坚信儿童需要有想象的空间。在《文化学刊》上发表的“幻想与梦想:儿童思维的跨学科研究”[3]中,她这样问道:“像许多人一样,我们需要自问:说实在的,幻想有什么用呢?毕竟,我们知道,幻想的定义是不真实,或者至多也是极其不切实际,以至于濒于不可能。穿越时空、让人许愿的妖怪、在空中飞舞的猫,所有这些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描写现实的小说或者计算机手册则具有实用的价值:这些是实用的。读幻想作品则不然,正如萨尔曼·拉什迪 (Salman Rushdie) 的小说《哈龙与故事海》(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 中的一个人物反问的那样:‘一个甚至都不真实的故事有什么用呀?’”(刘杨译)。 2014年5月29日在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举行的首届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她对在场的小学教师们如是说:“想象力的培养对处在人脑快速发育时期的低年级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然而世界教育范围内的很多学校教育体制只局限于对两种大脑活动的浅层次的测试和评估:一种是我们用来做数学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种是我们为了在考试中唤起正确选项的记忆能力。想象力不仅能连接这两种能力,而且能最大化地促使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多年担任全美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阿里达的整个学术生涯都奉献给了儿童文学研究。她的一部专著介绍1978年文学诺奖得主,美籍犹太裔作家辛格的儿童作品及童年回忆录[4],另一部则为旅英美国作家罗素。霍本的四十年儿童作品论文集[5]。除此之外,她还撰写过一部学术界少见的《研究生学术著作发表指南》[6]。几年前退休后,她的学术活动频次并没有放慢,去印度参加学术会议,去北京上海泰安各地讲学,并受聘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特别项目顾问。

阿里达自己也像有翅膀一样,不仅是理论家,也是实干家;不光是学者,也是作者。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在去年的“美国之行漫记”中这样回忆她们的初次见面:“见面之后我才知道,阿里达不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者,而且很早就是一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的第一部童书,以自己大儿子的生活为原型,销售70多万册,稿费后来成为了大儿子的大学学费”。以下所列即为她拿到本科学位之前开始陆续出版的儿童图书:

《小不点大小便书》 (The Toddlers Potty Book), 1978

《讲礼貌的孩子》 (The Children’s Manners Book), 1981

《甜蜜的梦》 (The Sweet Dreams Book), 1984

《蓝带小帮手》 (The Blue Ribbon Helper), 1990

《学前儿童小小心》(The Preschoolers’Be Careful Book), 与 L. Nolte合著, 1994

阿里達为人豁达、谦和、大度,因此朋友很多。我和家人有幸参加过一次她举办多年的饮茶午餐。在圣地亚哥最大的粤菜馆新乐宫,围着十几人的圆桌坐着不同年龄、各行各业、各种肤色的朋友;有同事、挚友、也有她教过的学生。她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她给我的邮件短信,常以Amigo(西班牙语:朋友)和 Inshallah (阿拉伯语:听从天命吧) 落款,诙谐洒脱,体现了四海为家的国际主义情怀。她本人出生于俄国犹太移民家庭,成长在动荡的六十年代。那时的美国,大学生反战、闹学潮、追求个性解放。正是在这个历史关头,她的视线转向东方,大学期间辍学去了印度,离开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的归宿。后来又旅居香港,为越战将士做出自己的贡献。几十年前学的一些粤语,还说得字正腔圆,让我这个北方长大的冒牌粤语人感到汗颜。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印度裔Madhu荣誉教授这样追忆阿里达:“因为她有意帮助印度高等院校开发儿童文学项目,我跟阿里达因此变得很熟。她多次走访两所院校和全国性组织,进行学术交流。人们不会忘记她为改进印度儿童文学教育而做出的无私的奉献。”儿子们受了妈妈的影响,也都成了世界公民。大儿子多年在欧洲做大脑神经研究,二儿子获得亚洲史的本科学位后,来中国苏州、昆明等地旅居多年,教英语、学汉语、教烹调、走茶马古道,还在那里认识了妻子,一位在加拿大法语区长大的加勒比海移民。

阿里达教授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族,而是时刻关注世界大事的社会人。她退休后常在“脸书”上发帖子,抨击时政,爱憎分明。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去蒙特利尔看孙女之前,她郑重地宣布:在加拿大期间我将中止一切涉及政治的帖子。那几天看到的果真就都是些天伦之乐主题的照片。不过,一回到美国,她的政治帖子又开始出现了。

阿里达又是极富恻隐之心的人。童喜喜在“美国之行漫记”中记录了这一感人的时刻:2018年11月22日,在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副主席张明舟的推荐下,我和她有了一面之缘。当晚的闲聊中,我讲了我写作的几本书的故事梗概,张老师翻译。翻译到以反思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童书《影之翼》时,出现了我永生难忘的一幕:张老师数次哽咽,不得不中断翻译;阿里达从开始的热泪盈眶,到用手指悄悄拭泪,再到拿过餐巾纸毫无顾忌地擦拭……故事讲完,阿里达轻声反复说:“哦,天哪!天哪!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夜晚!”我对阿里达说:“当你为了《影之翼》流泪,我第一次明白,两个人之间,灵魂是可以如此亲近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谨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汪玥含的唁电向挚友告别:尊敬的阿里达女士: 感谢您曾经对我的帮助、爱护和支持,您是我的挚友!希望您在天国安息!

(作者单位: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

注释:

[1]Alida亦有译为阿丽达的。本文统一使用阿里达。

[2]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正式称谓只与姓氏搭配。阿里达不是姓而是名,阿里达教授这样的称呼虽不合习俗,却表现出一种亲昵。

[3]《文化学刊》2014年第三期

[4]Isaac Bashevis Singer: Children’s Stories and Childhood Memoirs, 1999

[5]Russell Hoban/Forty Years: Essays on his Writings for Children, 2000

[6]The Grad Student’s Guide to Getting Published, 1992

猜你喜欢

圣地亚哥儿童文学阿里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研究
云上阿里
疼痛后才计数
刊首语
Catalan数及几种应用实例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拳王阿里因何被人铭记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