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9-09-10于金涛
于金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科学教学课程,着力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重要的探索性学科,符合小学生身体、心理的发展特征,并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了宽广的教育空间。使得同学们通过在理论课、实验课堂的学习,以及在参与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在掌握相关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前提下,面对大量奇特的现象有效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擅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他们开拓创新的欲望,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打好基础。相关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多媒体教具,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植物的根与茎》教学中,上课以前,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田野及池塘的岸边,采集一些植物的根茎,如蔬菜、花草等,同时,教师也有选择性地对植物进行采集。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以刀切、手摸的方式,根据植物的质地将其分类,即木本、草本植物。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下去自然界中采集一些植物,充分应用已学知识对各种植物加以识别,将采集的所有植物分类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将作品上交教师,以小组名誉在班上科学广角展览。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按照不同小组的讲解(实践的过程-结果-启发)、解答(回复学生的提问)以及实物展示状况进行讨论与点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勇敢地提出质疑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因为唯有擅于发现、提出问题,才会有针对性地思考与探索处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声音传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几位同学将耳朵紧贴于暖气片,看看是否可听见远处(敲打)传来的声音,随后,让全班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问道:为什么相距这么遥远,都可以听见敲击的声音呢?有的学生说:紧贴暖气片听见的声音与不贴时听见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呢……经过对问题的探讨,进而总结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的科学结论。实际上,无论在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非常奇怪的问题:例如:船为什么可以在水中漂浮?花为什么会开放?雨天为什么先有闪电,后有雷声呢?……可能有时候教师及家长以为孩子们在胡思乱想,恰好相反,这正是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一种体现。所以,教师需要经常引导同学勤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在不断地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秉承民主、公正的原则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不管学生智力水平如何,科学成绩优劣,均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言机会,对每位学生都要多加鼓励与启发。构建他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加教学互动环节,有利于在科学课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一课进行改编,变成一堂探索性的教学,通过进行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到食盐可以在水里溶解。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疑問:是所有东西在水里都会发生溶解吗?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把油、高锰酸钾、面粉、砂砬、粉笔末等物体分别投入水里做实验,经过实验,即可发现: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是溶于水的,如油、砂砬、粉笔末就不能在水里溶解。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性教学中,不但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实验解决相应的问题,既帮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丰富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般在日常的学习中有所体现,他们经过教师的有效启发以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当然,有些时候,学生的这些表现尚缺乏成熟,但是,教师应当及时抓住思维的火花,进行知识的点拨,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例如: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地设计:准备实验材料,包括火柴、放大镜、纸、太阳光、教室中所有可以利用的条件,创设问题:不使用打火机、火柴工具,怎样让纸燃烧?目的:让同学们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需要适合的温度。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做实验,有的学生将火柴穿透纸张,通过放大镜对准阳光照射,过了一会儿,纸果然着火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以擦出孩子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产生了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可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方法,这就应当算是一次创新活动。创新是学生重要的学习驱动力,有了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会积极地实践。于是,有些学生从火种入手展开研究,如放大镜、火柴、打火机等……此时,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随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刚开始放上去的时候不着火?如果将火柴换成金属铁,可以着火吗?还有什么方法让纸张燃烧?……教师也想出一个方法,大家想知道吗?”当同学们正感到意外的时候,教师将火柴划在黑板上,就火焰就燃起了,有的学生不清楚到底是为什么,感觉很奇怪,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谁想上讲台试试?”结果很多学生争前恐后、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认为很简单,但划了几次均未成功,经过上述探索问题的方式,可以转化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激励他们反复做实验,认真体会科学的奥妙,进而探索事物发展、自然现象的规律,对于小学生,千万不要害怕他们犯错误,关键是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当自己的想法得到实验的验证时,师生均会感到十分欣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是一个思维培养的过程。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是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启发学生不断地进行主动思考、提问、展开实验,有效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培养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莹.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8.
[2]左成光.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李永和.感悟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250.
[4]苗松.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