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音乐技术在民族音乐制作中的运用
2019-09-10邸大鹏裴益凡
邸大鹏 裴益凡
摘要:20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的电子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科技技术结合的产物,科技技术的发展为音乐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手段、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我国的优秀音乐作品要在浩繁的世界音乐中有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立足传统并积极地结合新兴的音乐技术。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音乐技术和中国民乐的发展现状作简要介绍,并归纳探讨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结合的尝试,总结出计算机音乐技术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技术;民族音乐;戏曲音乐
中国传统音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悠远的历史积淀。如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难免在多元化音乐发展的当下面临着曲目单一、演奏形式匮乏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音乐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研究计算机音乐的作曲家们,历经近四十年的研究中国作曲家在国际计算机音乐创作领域上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纵观他们的作品,民族元素与计算机音乐技术结合的手法是他们在创作技巧上的共性。民族音乐元素与计算机音乐技术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民族音乐曲目、创新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还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交融。
一、计算机音乐技术概述
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发展源于20世纪计中叶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这种高科技技术也被运用到音乐创作中,于是计算机音乐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所谓计算机音乐技术,是指将用于音乐的声音信息转换成计算机专用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并输入计算机,经由专门处理这种数字信息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再将处理结果转换为声音信息形式并输出给欣赏者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音乐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声音的产生(MIDI技术)以及对声音的数字化实时处理(数字音频技术)两个部分。它们是计算机音乐的两大核心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运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并产生音乐的,但又有着各自的作用领域和技术特征。这两个技术的诞生对整个音乐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推动了计算机音乐的出现。计算机音乐技术在计算机音乐的制作过程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听到的大部分现代音乐都是经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处理后的作品。
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发展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加新颖的音色、音源和高质量的音质。随着个人笔记本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被更广泛的运用到传统音乐创作中。
二、计算机音乐技术与民族音乐创作的结合现状
(1)、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专业化的计算机音乐创作领域中,戏曲元素的运用一直是作曲家与学术研究者们积极尝试的方向。从计算机音乐技术刚传入我国的创作初期到如今逐步完善并成熟,戏曲元素普遍地存在于电子音乐作品当中,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张小夫的《脸谱》。该作品是张小夫在2007年创作的结合了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作品,它是计算机音乐、舞台表演与京剧艺术的结合。作品分为四个部分,以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组成。在素材的选择上,引用了许多京剧音乐元素,其中包括旋律唱段、笑声、怒吼声以及呐喊声的采样,同时也大量使用民族乐器,如京胡、大锣、大钹以及木鱼等,并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手段加以拓展、变形和拼贴,再配合现场的实时演奏以及现场的京剧脸谱影像,构成了一部先锋的多媒体计算机音乐艺术。在应用型计算机音乐领域,戏曲音乐元素与计算机音乐技术的结合更为广泛和常见。例如王力宏《在梅边》。这是一首结合了昆曲元素、嘻哈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词作者选用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蓝本,乐曲采用檀板、锣、和鼓三种昆曲中常用的乐器引入,之后加之流行音乐中常用的电鼓音色开启前奏,整曲以一个遥远的故事作为基础,结合现代常用的编配手法,将计算机音乐技术与昆曲艺术相结合,打破了以往的陈规,形成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2)计算机音乐技术在器乐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在当前多元化的背景下,民族乐器想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保持活力,民族器乐与计算机音乐技术相结合就是一种主流的创新方式。专业化计算机音乐创作领域中不乏对中国民族器乐进行创作的作品。青年作曲家赵艺璇为古筝和电子音乐而作《晴岚》就是计算机音乐中Mix类作品。演奏时需要同计算机实时配合,通过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调制产生新的声音,为音乐创作带来一种新鲜血液。在应用型计算机音乐作品中,民族器乐的使用就更加广泛了。林海,中国新世纪音乐的代表人物,将中国民族器乐、电子音乐与西洋乐器完美融合,创作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作品。《琵琶语》中电子音色展示出缥缈空灵的意境,琵琶在前奏部分以轮指、泛音、弹挑多种演奏方式表现出江南韵味,小提、中提和钢琴竹笛的配合,展现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面。
三、计算机音乐技术对于民族音乐创作的积极作用
(1)、丰富民族音乐表演风格,促进民族音乐传承发扬。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带来的新的可能,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与时俱进,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运用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创新,使得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发扬和继承。
(2)提高民族音乐制作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传统的民族音乐制作通常由多种不同的乐器进行配合演奏才能实现最终的音乐效果。计算机音乐技术为音乐创作带来了丰富的民族音色音源,音乐制作人能仅在电脑上试听音色、实现想要的效果。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进步为制作人们节省排练时间,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3)将计算机音乐技术运用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可以更好的保护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乐器及音乐种类。中国民族音乐种类繁多且历史悠久,但是随着现代多元化音乐的发展,各类音乐风格及乐器种类涌入我国,加之某些民族音乐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难以被大众熟知并接受,因此面临着后继无人乃至消亡的困境。将计算机音乐技术运用到民族音乐制作中,能够保护一些濒危乐器种类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的活力。
四、结语
计算机音樂技术运用于民族音乐制作对于丰富民族音乐作品的风格、增强民族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保护濒危民族乐器及音乐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得乐器的音域更加开放,使得民族音乐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鄢秀丽,胡以芳,鄢秀娟.电子音乐技术在民族音乐制作上的应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11:142-144.
[2] 崔迪,许畅.电子音乐技术在民族音乐制作上的应用分析[J].赤子,2016,08:135.
[3] 赵晓生.电子音乐技术概论[J].北京:中国音乐学,1985(01):114-124
[4] 施砚墨.电子音乐技术在民族音乐制作上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8,12:19.
[4] 任红军,石璞赫.电子音乐技术手段的探索与应用[J].艺术教育,2019,05:78-79.
注释:
①师琰:音乐创作中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应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作者简介:裴益凡(1995.3—),女,汉族,湖北宜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研究方向:电子音乐。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