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2019-09-10李朦

学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学音乐

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嵇康的代表作,从本人对音乐的基本认知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礼化思想的羁绊。认为声音并无人的主观设计安排,并不是音乐的性质是有特定的人为安排,音乐本身的淳朴性是通过旋律来自然处理和变化的。通过旋律的变化而对人所产生了心智变化是多样地。

关键词:音乐;美学;乐论

《声无哀乐论》这篇文章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話说,就是"心与声为二物"。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还要它起占卜功用,嵇康的这些思想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一、《声无哀乐论》的基本观点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式写成。其一、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其二、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其三、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其四、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其五、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等同于政治,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的音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反复论证他的观点时相当广泛触及了音乐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一些矛盾,即: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达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式联想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儒家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他在这方面的探讨已大大超越了在此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着音乐艺术内部深入。

《声无哀乐论》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音乐表现的就是音乐本身,不具有感情色彩“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嵇康意谓,移风易俗者,不纯为乐。礼乐相须,闻乐识礼,乐表礼实,如此方能移风易俗。纯用音乐,无此实效也。这在论中是反驳关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解。同样也显示嵇康的高度的思辨能力和论辩技巧。其出人意料之处在于,对这句话作出了新的解释,用声无哀乐的观点来解释,而且解释得有理有据。

“静躁由声”的道理。乐器的特性和曲调的旋律都会使听众引起不同的感受,这里心对于声的反应是被动的,那么能不能据此进一步推论说,哀乐也是由声引起的呢?嵇康的回答是否定的。“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接收者受到音乐的感染只限于躁静这种接近于生理反应的现象。这里要思考躁静与哀乐同样都是属于欣赏者的心理感受。

曲调常常不一样,听众的感情对待曲调的变化,就好像滋味不同嘴巴总能辨别一样。滋味虽然很多,但都是美味;曲调虽然多样,但都是和谐。美味有甘甜,音乐有和谐。然而乐曲的情调,全都止于和谐的声音。品尝美味的嘴巴,全都止于甘美的味道,哪里会有哀乐之情容留其间呢?

然而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按照各自的理解,把内心情感宣泄出来。如果内心平静和谐,哀乐适中,那就没有什么需要首先发泄的偏重之情,所以得到的感应就只是烦躁或宁静。倘若有感情需要发泄,就是预先有感情占据内心,就不是平静和谐的心态。据此说来,烦躁、宁静是音乐的功效,哀乐是听众感情的主使,不能因为见到声音有躁静的反应,就说哀乐也是由声音引起的。

二、《声无哀乐论》的局限性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一,认为音乐并不能引起人的感情变化,人之所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或悲哀,只不过是因为人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快乐或悲哀的缘故等论点,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具有片面性和机械性。他认为声音不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和喜悦,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稳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三、《声无哀乐论》的意义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不断上升时期无疑是有其进步、积极意义,《声无哀乐论》也为后来的音乐家研究音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声无哀乐论》《乐记》之后的有一重要论著,正面论述音乐特征的唯一论著,其地位不容忽视。《声无哀乐论》探讨音乐的特殊性时,在音乐的表现力、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见解。《声无哀乐论》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垄断音乐,把音乐当作名教工具,用以统治人民的理论依据,使音乐摆脱名教的束缚、摆脱封建政治的奴役,为人所有,成为人民的心声,提供了思想武器。《声无哀乐论》的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即反对音乐的异化,要求音乐的解放与复归。这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声无哀乐论》则是中国最具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与西方著作《论音乐的美》学术观点非常相近,但《声无哀乐论》作于3世纪中叶,创作时间、地点与《论音乐的美》都想差很远。而且《声无哀乐论》没有《论音乐的美》那样的科学性,其思想也不像后者那样深人完整。但《声无哀乐论》在《论音乐的美》之前一千六百年就提出了后者所提出的问题,得出了与后者相似的某些结论,这不能不说《声无哀乐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不能不说是对历史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这又说明《声无哀乐论》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郑琳  魏晋南北朝音乐歌舞繁盛探究 名作欣赏  2010.3

[2]周小仪 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李朦,男,汉族,1971.11,辽宁丹东人,副教授,音乐专业基础教学工作,教学课程有MIDI教学、艺术概论等。

猜你喜欢

美学音乐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奇妙的“自然音乐”
纯白美学
音乐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