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兴起背景初探
2019-09-10刘洋洋梁龙英
刘洋洋 梁龙英
摘要:“汉服复兴运动”兴起已有十余年,发展至今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亚文化,尤其在年轻人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温情。笔者从民族认同、多元审美以及历史文化角度分析,认为“汉服”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汉服 汉服复兴运动 传统服饰 服饰文化
“汉服”一词,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用语。在历史上,它还有很多其他的称谓,例如在《汉书·西域渠犂传》)中称“汉衣服”,在《新唐书·吐蕃传》中称“唐服”,在《清史稿·宋华嵩传》中又被称为“汉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汉服”的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今,一般指现代社会汉民族日常所穿的衣服为“汉服”。在全球化的今天,“汉服”的意义中还包含有一种“西装化”的意味,这与历史上的的“汉服”可谓相去甚远。
目前,“汉服”爱好者以及互联网上对于“汉服”的概念,多采用2005年张梦玥《汉服略考》中的论述,“‘汉民族传统服饰’,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运动”,是民间发起的一场以恢复汉族为主体的传统服饰为载体,进而恢复或者说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运动。在当下民族身份认同焦虑、多元审美风格表达以及对于传统历史文脉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下,有其必然性。
一、民族身份认同焦虑
汉服爱好者身份认同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国内民族身份认同,一类为跨语境下的民族身份认同。
国内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是在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认同刺激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实行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旨在推动少数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双重提高。但是“随着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趋于强烈,各个少数民族对自己利益的体认更加深刻,民族的利益要求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这使得部分人产生了“逆向歧视”的观点。因此,国内汉服爱好者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本质上对是本民族利益的维护。
身居海外处于当地民族边缘的海外华人,在面对不同的文化的洗礼与冲袭,便会不由自主地对自身民族身份进行观照和反思,并寻求认同。这一认同探寻会比国内同胞来得更加迫切与激烈,这也能够解释汉服运动在海外同胞中比国内同胞接受的程度更高。
二、多元审美风格表达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催生了现代的时尚美学风格,但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多种审美风格更具有包容性。汉服本身即满足了汉服爱好者对于服饰的古典审美观照,汉服具有一种端庄含蓄、文雅内敛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迎合了现代社会炫耀性表达的需求:即通过汉服与现代社会的某种脱节,来表达自身的与众不同。今天,具有根深蒂固的差异性的趣味可以起到标示个人身份乃至文化身份的作用。
三、历史文脉的诉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西方化和现代化密切相连,非西方社会吸收了西方文化相当多的因素,并在走向现代化中取得了缓慢的进展。然而,当现代化进展加快时,西方化的比率下降了,本土文化获得了复兴。”当然,在近代中国,其主要任务是在“亡国灭种”的情况下生存下来,所以便尽可能地学习任何文化中能够有用的东西。但是,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滋生出对于传统文化天生的眷念,对于“故国家园”的精神向往。
结语
所以说,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便有人企图通过以某种符号为载体,开始恢复传统文化,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参考文献:
[1]杨娜.当代“汉服”的定义与“汉民族服饰”的定位[J].服装学报,2019.04(02):158-162
[2]張梦玥.汉服略考[J].语文建设通讯,2005(03):15-16
[3]百度百科.“汉服”https://baike.baidu. com/
[4]周平.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5(02):59
[5]崔海亮.“文化中国”与海外华裔的中华民族认同[J].中华文化论坛,2014(01):141-1488
[6]彭峰.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4
[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70
基金项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汉服运动研究”(项目编号:2019JC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刘洋洋(1989-),男,江苏滨海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服饰文化、服饰美学。
2.梁龙英,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