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探索精神的有效培养方法
2019-09-10冷广永
冷广永
摘 要:科学,一直以来就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盛久不衰。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可以使学生加快适应时代变化的步伐,推动学生向前走。本文对初中科学教学中探索精神的有效培养方法进行探讨,将有助于学生探索科学,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索的精神。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搭建联系、与学生的合作搭建联系、与学生的实践搭建联系,可以覆盖学生对科学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氛围。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探索精神;培养
教师从生活、合作、实践等角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探究竟。
一、与学生的生活搭建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意识
初中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立足学生生活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精神。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元素來加深学生的生活印象,方便学生理解科学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建立生活场景来刺激学生,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候灾害”时,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知道怎样判断某地属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三种类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的生活向学生介绍了本地所属的季风类型,传播了本地的气候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笔者让学生对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危害进行探索,使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对天气灾害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危害性。学生通过讨论和资料搜集,对因天气影响而产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了解,知道了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学生还立足生活,提出了减少灾害危害的措施。这样,笔者通过与学生的生活搭建联系进行教学,给学生的科学探索提供了新的理由,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二、与学生的合作搭建联系——培养学生探索习惯
初中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合作入手,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科学的看法。学生在合作环节,更容易与其他学生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科学认识。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探索习惯。
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依照地图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使学生能够提出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合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部分内容。笔者针对水污染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任务设计,让学生分析水污染产生的原因,树立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学习处理污水的几种常用方法,提出合理的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学生通过与周围学生合作,分析了水污染产生的原因,了解了净化污水的几种方法,学会了混合物的分离技能,形成了集体凝聚力,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笔者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搭建教学联系,使学生更新了学习的形式,与其他学生一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与学生的实践搭建联系——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初中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实践入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部分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匮乏的现象,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组织学生实践,可以有效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难题。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测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检测物质的导电性,熟悉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等,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实验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让学生能够正确检测物质的都按典型。学生依据铜片、铝片、塑料直尺、食盐水等实验材料,对实验进行了设计,探究了这些物体的导电性,从中分出了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类别。笔者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指导,使学生改善了自己的设计,同时,笔者还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了引导,提高了学生的正确率。这样,笔者通过与学生的实践搭建联系,为学生提供教学,使得学生拥有了展示的机会,促进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
总之,本文通过与学生的生活搭建联系、与学生的合作搭建联系、与学生的实践搭建联系,提出了适宜学生学习科学的道路,使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路上,拥有了更多学习的力量,强化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晓慧. 小组合作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三)[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4.
[2]傅琴.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研究[A].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