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方式的现状与对策
2019-09-10苏荟芳王发成
苏荟芳 王发成
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训练的结果,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自身提问技能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从学生应答中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
一、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一问齐答”现象严重
在“教师问,学生齐答”过程中,听着整齐嘹亮的应答声,虽让人感觉全体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很好,但实际上存在较多弊端。首先,容易助长优秀生的学习懈怠心理。一般地,教师设置的“一问齐答”问题比较浅显且缺乏挑战性,这对优秀生而言是索然无味的,容易产生骄傲心理,对学习有所松懈。试想稍难些的问题,一两句话难以说清,是无法齐声回答的。其次,容易助长学困生的学习随意性格。学困生思维水平较慢,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且速度较慢,这种“简单的集体应答”方式正适合其“口味”,正好“滥竽充数”“随声附和”,长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随意心理,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现象。最后,容易助长多数学生的消极情绪。事实上,问题提出后,当部分学生仍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时,如果让学生齐答,答案知道的太容易,这些学生会逐渐养成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另外,“一问齐答”不利于信息反馈,教师因不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无法准确判断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方式过于单一
多数教师乐意采用“一问一答”方式,部分教师采用“先点名后回答”方式,总是和一些优秀且活跃的学生进行对话,关注面较小,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融入问题情境中,这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一问一答”提问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营造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但是不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思考问题的视角容易被教师或个别学生框定,从而使学生考虑问题的空间变狭窄,得到的结论缺乏深度和全面性。其次,“一问一答”提问方式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被动状态,容易养成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的习惯,自己不再尝试着去设计或提出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先点名后回答”的课堂提问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先点某生起立回答问题,然后教师提问,其他同学会认为与己无关,因而不再深入思考,一味地等待教师公布“标准答案”,这不利于学生思维发散与拓展。
(三)课堂提问存在随意性
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提问随意性,寻求答案惟一性等弊端,还有些课堂几乎蜕变成一种“问答仪式”。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问题缺乏设计,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提问时机和对象选择不合理,缺少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教师理答策略不恰当,缺少对学生价值的尊重和潜能的开发等。
(四)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一类现象非常普遍也让人担心,就是教师为抢时间赶进度,重提问数量而轻质量。如刚用PPT展示完例子,就开始提出问题,没有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在教师问与学生答之间缺少“时间差”,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这会导致师生思维不同步。试想,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学生题目都没看清,怎么可能将错综复杂的、有各种各样可能的答案,规范标准地梳理出来呢?有些学生甚至可能还没有开始看例子呢?也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他怎么可能回答的出来?于是,为了让学生说出“标准答案”,教师就将话说到“一半”,剩下的让学生填空。甚至,有些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学生疲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
(五)重形式轻实效,过渡使用判断句
有人总问些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回答的问题。这种“对不对” “是不是” “可以吧”等判断性语句,绝非课堂问题更谈不上有效问题。其弊端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类问题学生容易找到答案,不用思考,思维程度很低,常包含偶然因素,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二是这样做让真正地缺失逻辑思考。
例如,数学中最重要的操作、领悟、内化、归纳、概括,以及再创造的思维过程都流于形式,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没办法形成,思维无从提高,所谓自主建构出来的知识又一次成为僵死的规定”冰冷的美丽。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 “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的,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太大的推进作用。
事实上,数学概念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并用“你为什么这样说”“你是怎么想的”等问句,让学生“回到概念本质中去”。因此,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多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还有无不同意见”等开放型的话语。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相互交流思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火花之目的。
(六)应答方式存在问题
一些教师主要是重复学生的答案,或和学生一起述说,或表示认同,或简单评价,缺乏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提升。还有比较严重的现象是当学生回答时教师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教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缺乏有效的“倾听”,不能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应答中,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这实际上仍未脱离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授接收”教学模式。
二、课堂提问方式应对措施
课堂提问的上述现象是导致课堂缺失有效提问、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提问技能的训练,认真研究所提问题的类型,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提问的措辞和反馈的时机与方式等等。
一是预设优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过程“自然”,必须有“好”的问题。例如,“问题链”可以自然衔接、串联相关数学知识,应成为数学课教学过程的主线索。
二是掌握好提问时机。选择提问时机,要把握好“四点”:即提问于学生困惑、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教学环节的关键点和思维转折点。提问应注重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多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放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三是阅读教材中的学科专业术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规范使用学科语言的能力与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课堂提問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慎思“提问什么” “怎样提问”等核心问题,课后反思和评价课堂提问行为和答疑行为。教师在提出问题阶段,一定要根据不同目的提出适宜且有效的问题;在获取答案阶段,要合理使用候答时间并使课堂参与最大化;在有效理答阶段,要学会使用追问、转问、澄清等方式,不断提高并创新课堂提问的技能技巧;通过良好的课堂对话行为,激励学生愉快的探索知识、主动思考、获得智慧。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县域内高中教研学科基地建设、运行与评估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80305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