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自己打造成优秀的“集成器”

2019-09-10许雪毅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廖俊波余光中稿子

许雪毅

在日常报道当中,我们经常会做一些人物采访。如何让人物“活”起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一线跑新闻10多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优秀的“集成器”,在准备、采访、动笔、成稿等各个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管是集成报道还是传统报道,“拿下”人物是王道。采访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风云人物。比如,改革35周年之际,我曾采访步鑫生、鲁冠球等企业家。作为70后、80后、90后,我们如何面对步鑫生、鲁冠球这样征战商海、阅人无数的30后、40后,努力和他們站在相似、相等的高度上对话?

快速“增高”的根本之道是宏观把握时代和风云人物的关系,比如参考改革开放20周年和30周年时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南方人物周刊的一些文章,寻找历史感和个体命运感的结合点。

快速“增高”的“土办法”,是阅读大量有关步鑫生、鲁冠球的访谈文章、讲话稿,占有人物大量资料。还有一个捷径是站在前辈肩膀上。新华社浙江分社老记者林楠多年采访鲁冠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高海浩因写步鑫生“千夫评议”现象而得到步鑫生信任,两位前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活泼生动的信息。另外我们也采访了鲁冠球女儿及其下属,这些内容既可以写进稿子,又可以成为我们与采访对象对话的“法宝”,“抛砖引玉”,更容易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这是个职业化记者和“心灵捕手”,值得信赖。

新媒体时代,很多人物采访都要求做成集成报道,即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对文字记者来说,要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质量过关的“集成器”。因为,你采集的所有信息,都可能有用,都可能面临二次、三次加工。只有把自己变成“全息摄像机”,才能再现一个立体生动的人。

采访过程中,我们要听人物怎么说,更要注意看人物怎么做,甚至注意闻闻周遭气息。步鑫生穿西装、抽烟、激动地站起来、名片上有11行头衔,鲁冠球办公室过道悬着书法“正气”,家里窗前张贴着“遇事不怒”,这些都要记下来。

记者要听人物面对镜头怎么说,更要关注人物离开镜头怎么说怎么做。2015年我采访时任福建省政和县县委书记的廖俊波。闲聊中他谈到有一次准备下乡调研,县委办小伙子询问能否搭便车去乡镇看女朋友。廖俊波问他,谈恋爱到哪个阶段了,小伙子说谈了一年,刚牵手。廖俊波笑着调侃他,“恋爱谈了一年还只到牵手散步阶段?不行啊,县委办的速度要快!”这个细节正好反映了廖俊波工作、生活中“快”的哲学,我赶紧记下来并写到稿子里。

读者合上报纸后,还能记住我写的这个人物吗?读者关闭网页,还能想起这个人物的一颦一笑吗?优秀的人物报道,应该得到肯定的回答。

记得以前看动画片,女娲往小泥人身上吹一口气,它就活了!记者应该找到让人物活起来的这一口气。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找到人物的意象和核心点。

2017年12月余光中先生去世。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永春,我们当天紧急采访了福建永春余光中文学馆馆长周梁泉等人。通过详细采访,还原余光中先生“幽默而深情的脉络”。比如,周馆长提到,余光中称赞自己的塑像“连经脉的走向都和我一模一样”,调侃“妻子来了百分百,女儿来了百分之五十(他有四个女儿,此次来了两个)”。类似“点睛”让文章更具可看性。

采访鲁冠球时,他回忆早年在钱塘江边搭草棚修人力车,当时人们白天推车把石头运来筑坝,破的车晚上送来给他们修,正所谓“风扫地,月亮灯”,江边风大,吹着吹着,地就干净了;月亮如灯,小伙子就着如水的月光补车,忘记了身边的潮水越涨越高……这么美的画面一下子把我打动了,钱塘江,没错,这就是鲁冠球“弄潮儿”的意象!

好看,是人物稿子最基本的要求。摄影记者说,拍老人、美女和小孩,更容易吸引眼球。对文字记者来说,重要的是找到人物的戏剧张力,譬如我一开始设置悬念,步鑫生这么老的人了,为什么还一个劲儿想要办西装厂?步鑫生的老和他的不服老就有戏剧性。

重要的是把人物放置在各种变化和关系当中,特别是找到人物“过去”和“现在”的连结点。

比起“正儿八经”的人物通讯,我们有时觉得采写手记更生动有趣。集成报道理念下,我们完全可以把采访手记里的细节写进正式文稿,让稿子更好看。

猜你喜欢

廖俊波余光中稿子
不怕找茬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廖俊波
拖稿的各种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