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9-10周雯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周雯

摘 要:社会公众对地震预警、如何科学避震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科普传播的有效形式,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结合近年来地震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实际情况,剖析当前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防震减灾科普讲座新思路,以促使防震减灾科普讲座提质增效。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讲座;问题;对策

防震减灾科普讲座是一种由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士与社会大众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科普传播形式,通过现场讲解和介绍,目的旨在让公众近距离了解地震知识,进而亲身感受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公众学习和掌握有效的防震减灾能力。

一、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自然灾害抗争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地震多、分布广、强度大、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地震记载以来,我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以上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中强以上地震近4000次,约占全球陆地地震的1/3;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的1/2,其中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导致24万多人遇难;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一半。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要而特殊,不是中心却能牵动中心,不是大局却能影响大局,做好了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做不好则可能出现重大风险,甚至产生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普及地震知识、增强防灾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二、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讲座形式与防震减灾专业知识不兼容

防震减灾专业知识内容的普及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而目前绝大多数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形式仅局限于专家讲课、受众听课,并且往往是通过投影课件进行授课,这样不仅缺乏专家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性,讲座也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

2.防震减灾科普讲座普及面不够广泛

防震减灾科普讲座活动主要是在报告厅、礼堂等中大型场所进行,直接参与的观众数量有限,往往只是选择在学校、党政机关等地进行,对社会公众的普及面远远不够。显然,现有的讲座场所满足不了广大公众对于避震等知识的需求。

3.专业性防震减灾讲座与受众群体间的矛盾

防震减灾涉及空间物理、地球物理等较强的专业,开展科普讲座的专家一旦涉及专业领域,都会不自觉地使用专业术语,而听众对于这些较难且专业的地震知识接受程度并不相同,所以,如果讲座涉及太多专业知识,部分观众会觉得讲座无趣,感觉就像听“天书”一样,不愿再次参加。

4.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内容更新滞后

在一般的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中,观众难以获得即时性强的地震科普内容,从而失去对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兴趣和信任。很多讲座的科普内容、图表和数据甚至多年以前的,课件也是一用再用,一些地震部门过分强调讲座数量,而忽视了防震减灾科普本身的社会效益。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应当落实在社会大众的生活中,而非沦为完成任务的工具。

5.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专业人才不足

我国防震减灾科普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主要体现在地震部门的科研人才和教育培训者的身份没有实现有机统一。地震科研人才对科普讲座往往采用老套的方式,对防震减灾信息的传播媒介选择不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而教育培训者对地震专业知识的了解较浅显,知识更新周期长,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防震减灾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导致防震减灾科普传播的时效性、专业性、权威性不够理想。

三、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问题化解

1.创新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平台

注重媒体与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结合,要想使社会大众都能自觉地应对地震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行动,必须创新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 + ”模式的优点,将现场的讲座发布至网络上制作成慕课等网络讲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建立防震减灾线下讲座的共享信息与数据的科普资源库,整合当前不同讲座所分散的科普信息,避免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信息同质化和资源浪费,提高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传播效率。

2.加快培养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人才

大力培养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人才,提高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传播者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设立讲座专项资金,健全完善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人才的鼓励机制,开展青年防震减灾科普讲座自媒体工作者、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同时注重注重在机关、企业、社区等地方开展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演练工作,以扩大防震减灾科普讲座面,提高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

3.扩大科普讲座受众范围

我国地大人多,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需要为不同受众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以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受众面和社会显示度。科普讲座应遵循国家防震减灾的标准和要求,提高防震减灾的内容质量,扩大防震减灾科普传播的受众范围。根据受众学历、生活地区等将不同受众划分,依托受众的特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做到依据受众特点,进行“定向”科普,做到“精准打击”。

4.提升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内容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注重生动性,同时还要体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特殊性,在讲座中让受众认识地震,正确应对地震。要把对地震的基本科学认识,和最新科学成果结合在一起,融入地震科普讲座,用大众容易理解的语言,让原本专业性较强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变成受众的趣味课堂,提升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传播效果,实现科普内容的与时俱进。在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传播的内容表现上应该贴近群众生活,尽量避免极强专业性名词的使用,要向公众传递科学理性的观念,培育“以防为主”的意识,帮助公众正确识别和降低身边的地震风险,采取积极正确的防灾减灾措施。

5.创新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传播方式

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可以与地震应急演练相结合,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林业科普传播方式,让受众有更多的选择。如建立数字防震减灾科普博物馆,充分运用当下最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VR 技术、数字地球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与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相关的微信小程序,扩大讲座的传播范围,培养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通过创新科普讲座的传播方式,提升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传播效率,进而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四、结语

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经常性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创新,探索新思路。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工作,才能才能让防震减灾科普传播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裴振,刘晓枫,韩斌,李莹.鞍山防震減灾示范创建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风,2019(27):125.

[2]杨红樱,周煊超.浅谈防震减灾科普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19(08):166-167.

[3]王文净.浅谈“互联网+”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07):137-138.

[4]卢栩诗,袁文君,陈杏娟.关于新会区互动式气象科普工作推进的思考[J].科技风,2019(04):246.

[5]周琳.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146-147.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