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2019-09-10晓林
晓林
摘 要:当下,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越来越多的管理理念逐渐地渗透进了教育教学的管理中来,其中就有柔性管理。经实践检验,柔性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理念,它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下以人文本的管理要求,对班主任的管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以中职班主任管理为例,探究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柔性管理;中职班主任;管理策略
所谓柔性管理,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深入人心,将柔性管理融入到教育中来,能够使得班主任的管理效果更为有效。因此,中职班主任应该更新自己的管理思想,深入的探究柔性管理理念,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班主任管理理念,对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谈一谈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广大班主任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是培养我国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学校管理中,中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的多。首先,當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发达,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差。有很多初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迫进入到中职学校,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遵守班级纪律,甚至敢于挑战班主任的权威。其次,班主任管理不注重对中职生的情感管理。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中职班主任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而不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了唯成绩论的思想,让很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二、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个体发展,渗透激励教育
现在,我国的社会地位中职业教育仍然是处在很低的地位,许多学生一进入中职学校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后进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该充分地探究班级上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适当地渗透激励教育,引导班级上每个学生能够在职业教育中找到人生新的发展点,提高学生的自信。
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就非常注重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和激励教育。如,笔者会充分地了解班级上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发现班级上学生的进步状态和优秀点,给予学生充分地鼓励和赞许,让学生能够在笔者的赞赏下,培养起其自身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满前进的动力。再比如,笔者会举办主题班会,在班会中向学生渗透差异化理念,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面对自己在性格方面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能够在差异化理念下寻找到自身的个性,使学生能够具有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二)注重心理健康,激发学生潜力
中职生正是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心理较为敏感,很容易受一些事情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出现一些伤害他人和伤害家人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一定辅导,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获得良好的发展。
笔者在班级管理时就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如,笔者在班会上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与心理教育有关的视频,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的观看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再比如,笔者在班级管理时会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变化,及时地了解那些不爱听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容易与其他人闹矛盾和独来独往的学生,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使他们能够通过笔者的引导扫除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能够无心理负担的积极前行,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
(三)注重教育细节,做好日常管理
与刚性管理所追求的整齐划一不同,柔性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个体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应该从细节出发,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笔者的引导下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班级纪律更好,班级管理更为有序。
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会注重对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投票,选出班委会,从而配合笔者的工作。当然,笔者也会给予学生充分地信任,引导学生自主性的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培养自律精神。除此之外,笔者还会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困境,并对学生提出一些较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能够摆脱困境,动力十足的前行。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注重教育的细节,做好日常管理的工作,让学生能够在笔者细致的管理下养成多方面的素养。
综上,对学生施行良好的管理策略,使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认真的学习是班主任的职责。因此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应该考虑到中职生的性格、特点,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使中职生能够重视学习,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让中职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兆国. 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中华少年,2019(08).
[2]吕富静. 浅析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