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真的是种病吗
2019-09-10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感觉,一般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如果疼痛无法在短期内缓解,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或以上,就演变为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症状”,而慢性疼痛则是一种“疾病”。慢性疼痛能引起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影响身体功能,让人变得暴躁,甚至让人感到绝望。
慢性疼痛治得好吗?
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并不是达到完全无痛状态,而是通过控制疼痛,达到个体能够耐受的水平,同时注重身体功能的恢复,帮助个体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或者维持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部分抗抑郁药物能缓解某些类型的疼痛,例如神经痛。临床上还有一些用十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对特定类型疼痛也有效果。这些药物主要用十神经损伤或者神经源性疾病引起的持续疼痛,如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慢性疼痛可否自行购买非处方药?
答案是否定的。应先咨询医生以及专业药师,切勿长期盲目服用药物。如果患者正服用处方药,需要与医生确认,缓解疼痛的非处方药和服用的处方药同时使用是否存在安全问题。通常非处方止痛药可缓解数天(3-5灭)的轻中度疼痛,如果疼痛症状不能缓解、疼痛加重或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者,则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安全吗?
所有药物均可能产生副作用。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副作用,尤其是老年人。这些副作用包括消化不適、胃炎、溃疡、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下降、高血压恶化,也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对乙酰氨基酚相比十非甾体类抗炎药,副作用更少,对胃黏膜无明显刺激,但需注意,用药过量可能存在肝脏损伤风险。很多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患者使用的不同药物均含有此药物成分,就有服用过量的危险。因此务必告知医生药物的服用情况。
慢性疼痛就诊时,要告诉医生哪些信息?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患者的主诉常常是医护人员疼痛评估的核心。建议患者通过记录疼痛日记向医护人员提供全面的疼痛信息,主要内容包括:疼痛部位、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强度、疼痛性质(如牵扯样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撕裂样痛、烧灼样痛、重压性痛、膨胀样痛及麻木样痛等)、使疼痛加重和缓解的情境、使用过的药物及其缓解疼痛的效果、有无副作用等。
哪些方法能够配合药物一起缓解疼痛?
非药物止痛是药物止痛治疗的辅助措施,主要有按摩、冷热敷、运动、转移和分散注意力、放松训练、冥想、催眠等,患者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关于慢性疼痛的误区
1慢性疼痛不是病,能忍则忍,不必就医。
慢性疼痛并不是机体老化的正常表现,而是一种需要干预的疾病。很多情境下,疼痛是由身体病理改变进展而来的,这些疼痛能够通过适当的治疗得以缓解和改善。因此,疼痛要说出来,不要忍受,疼的时间越长,人对痛觉会更加敏感,即越忍越不耐受。
2慢性疼痛应绝对卧床休息,千万不可活动。
有慢性疼痛的个体往往会对功能锻炼及日常活动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腰背部疼痛者。研究显示,慢性非特异性腰腿痛(排除脊柱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并不会因回避活动而有所减轻,反而会因运动减少使机体处于“废用状态”。不卧床休息,并不会影响腰腿痛患者疼痛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建议保持日常活动状态,帮助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肌力下降,减少机体功能障碍、疼痛及恢复正常工作所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