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演进

2019-09-10张旭东

旗帜文摘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旭东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始,就开始了“新中国”的构想及实践。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并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中华联邦共和国”到“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和“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最后定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既是话语体系演进的必然,同时也是党的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在话语体系上的体现。

【关键词】新中国 苏维埃共和国 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救亡图存”思潮推动下,建立“新中国”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首要主题。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提出“新中国”的是康有为。面对清末危机,1888年康有为提出:“既审中国之亡,救之不得,坐视不忍,大发浮海居夷之叹,欲行教于美,又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以为新中国。”这之后,重建“新中国”的呼声覆盖全中国。在此呼声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然回避不了近代以来如此强烈的“新中国”主题,自诞生之始,就开始了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处在军阀割据混战的乱世,“因为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为共和国家,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相互勾结”。为此,党的二大指出:“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真正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华联邦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历史起点。在其指导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但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真正领会区别新旧民主内涵,不能准确判断分析中国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以这一口号在国民党右派分裂下很快夭折。

1927年5月,中共五大宣言提出要“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及反叛的资产阶级的反革命联盟”,建立“工农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民权同盟”,“建立新的自由的中国”。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反对军阀战争宣言》明确提出:“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工农兵劳动贫民代表会议(苏维埃)的中国。”这是“新中国”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囿于当时的情境,中共对“新中国”的构想还停留在移植苏联模式层面上,提出了“苏维埃共和国”口号。“苏维埃共和国”包含了这之后相继提出的“苏维埃中国共和国”“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中国工农苏维埃共和国”等口号。“苏维埃共和国”设想之初指的是“工农兵士贫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共和国”,即“工农苏维埃共和国”。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全国规模、统一名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民主共和国,即“工农苏维埃共和国”。

“工农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第一次独立尝试,但由于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来不及对中国国情作深入分析的背景下,不顾中国国情地移植模仿,它的最终流产也在所难免。

“蘇维埃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背景下的第一个国家主张,首见于1935年12月20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中,该宣言的签署者落款就是“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共党内对此形成共识。12月25日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该决议指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是中共在民族矛盾突出背景下对国家前途与命运深思的话语反映,它扩大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种称谓没有从根本上放弃“苏维埃”的主张,不能真正适应民族矛盾至上背景下统战策略转变的要求,所以很快就被搁置。

1936年8月25日,在《中國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中共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表示“我们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在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其中在对“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作具体说明时指出:“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之下,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口号的必要,因为这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来保障中国领土完整和预防中国人民遭受亡国灭种的惨祸的最好方法,而且这也是从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产生出来的最适当的统一战线的口号,是较之一部分领土上的苏维埃制度在地域上更普及的民主,较之全中国主要地区上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大大进步的政治制度。”可见,“民主共和国”是从团结全国抗日救亡的历史任务出发而提出的又一“新中国”口号,“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就是“建立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性质就是,“我们所谓民主共和国就是三民主义共和国,它的性质是三民主义的”,“就是真正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不是苏维埃,也不是社会主义”。

“民主共和国”的提出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族抗战背景的形势,但是,“民主共和国”没有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民主目标:到底是新民主,还是旧民主?另外,“民主共和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即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候,受到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破坏和攻击。同时,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建政实践也推动着新的建国口号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思,大致形成于1940年前后。在“民主共和国”受到诸方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了“民主共和国”内涵。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报告中指出“民主共和国”的国体:“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所要造成的民主共和国,一定要是一个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其中占一定地位起一定作用的民主共和国。换言之,即是一个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反帝反封建分子的革命联盟的民主共和国。这种共和国的彻底完成,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才有可能。”这就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民主共和国”与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相区别。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问世,正式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毛泽东强调:“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了“新”质的规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提出的基本建国方略,其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实践,为最终重建国家积累了新鲜经验。

关于“战后新中国的建设”,中共认为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独立、和平、民主的战后建国方针,并以此开展了与内战、独裁的斗争。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口头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的解放,全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的总路线。”为了真正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废除蒋介石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2月3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指出:“去年九月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一个原则的转变,以前是你的政府,我要人民,九月以后是改组政府,我可参加。联合政府仍然是蒋介石的政府,不过我们入了股,造成一种条件。”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6年6月,蒋介石最终撕毁政协停战协定,挑起了内战。客观形势迫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下决心以战争为手段来解决“新中国”的问题。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转折点。10月10日,毛泽东在神泉堡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号召“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新中国”。

至于“新中国”的名称问题,在提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背景下,原先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显然不能适应当下的阶级状况。1948年1月12日,任弼时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全国建立”,号召知识分子和学生“可以为着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服务”。1月18日,毛泽东起草了《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标志党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共识。但与此同时,“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国名也在交叉使用。这种交错运用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

为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中共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在政協筹备会上进行了比较和选择,黄炎培和张志让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这个称呼,因为民主和共和在西方语言里意思相近,无须重復。张奚若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人民”二字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大多代表倾向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名称,最终提交了政协会议获得通过。周恩来于1949年9月7日向政协代表作了《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其中就国名问题解释说:“在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草案上去掉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民主’二字,去掉的原因是感觉到‘民主’与‘共和’有共同的意义,无须重复,作为国家还是用‘共和’二字比较好。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国名是‘中华民国’,有共和的意思,但并不完全,可以作双关的解释,而且令人费解。现在我们应该把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区别开来。因为在辛亥革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尚未成功,那时只能是旧民主主义的。在那以后由不完备的旧民主主义进步到完备的新民主主义。今天,为了使国家的名称合乎国家的本质,所以我们的国名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

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政协筹备会开幕式上激动地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涤荡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要“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这个“新中国”将是“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至此,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符号经过不断演变和扬弃,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为目标得以确立。这既是话语体系演进的必然,同时也是党的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在话语体系上的体现。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核心政治概念源流考证”(项目编号:15BDJ05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③《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④《毛泽东传》(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人民论坛2019年15期)

猜你喜欢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广西水彩画年度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世华彩丹青颂歌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还原真实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