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学语文
2019-09-10庄燕
庄燕
在一次偶然的学习机会中,我初识了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幅幅精美的思维导图贯穿课堂学习,拨动着我的心弦,我迫不及待地想对“思维导图”进行深入学习,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推广运用。通过一年的学习、运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认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学生对于绘制思维导图没有任何基础可言,为了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以一幅绘制精美的思维导图为例向他们进行介绍:思维导图又称脑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它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思维过程可视化。
在了解了什么是思维导图之后,绘制就成了关键。对此我和学生一起观察出示的思维导图并总结了绘制方法: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在每条分支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在绘制过程中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并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箭头、颜色等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在绘制过程中发挥视觉方面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需要强调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动手、喜欢画画,所以思维导图可以用色彩、图画等加以修饰,如此可激发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记忆力,特别是信息回忆能力。
开展思维导图课内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初步掌握思维导图相关知识之后,就要应用到课内阅读教学中,辅助学生对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的学习。在实施中,我采取了以下步骤:
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以下几个角度绘制思维导图: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段意及主要内容、字词、关键句、疑问。学生围绕主标题即课文题目,根据以上角度为小标题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还可加入自己的补充,多以“章鱼型”和“树形”为基本图形。课中,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根据教师的讲解继续修补自己的思维导图,突出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后,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辅助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外,“单元整组教学”是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当结束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之后,利用周末时间将每篇课文的思维导图汇总成一个单元的思维导图,这种有系统的知识构架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储存起来,便于未来快速地复习。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
开展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内阅读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常态。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说的就是思维导图。
开学初,我在阅读推荐指导课上向学生推荐了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并指导学生認识、了解这本书,以及授予相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对这本书有整体的把握,并和学生一起大致划分这本书思维导图的小标题,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指明方向。阅读推荐指导课之后,开始“每天读书半小时”活动,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展开。读书笔记分三板块进行积累记录,分别是:好词,包括不认识的字要标注读音、不理解的词标注解释、四字成语积累等;佳句,从文中积累喜欢的句子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感受,即读完文章之后自己的感悟。这便为日后的思维导图绘制做好准备。读完整本书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结合读书笔记,选取不同的角度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如可以介绍本书作者、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人物性格……
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绘制导图,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更高效地阅读整本书。运用思维导读阅读整本书,便于记忆与复述,打破传统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局限性,培养语言概括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提升阅读的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文,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并锻炼学生知识归纳、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和提高记忆力,提高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素养,将思维导图尝试运用到习作、口语交际等不同语文学习板块当中,使之更好地辅助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信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