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山市种子事业发展70年探索历程与改革成就

2019-09-10徐建新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5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黄山市70年的农作物种子事业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后黄山市种子现代化发展对粮食增产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21世纪水稻新品种推广种子管理工作进行展望,以期推动黄山市种子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粮食产量;水稻种子;种子管理

中图分类号:S78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534

“无粮不稳,无种不足。”种子历来是最重要的粮食生产资料,粮食有效供给一直是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以农为本,粮以种为先。”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的发展取决于种子产业的发展和种子科技成果的创新,每一次农业变革中,优良品种的突破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回顾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种子产业的发展变革对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杂交水稻的发展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对全球的粮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山市地属皖南山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230d左右,境内80%土地是山场,70%人口在农村,人均耕地不足333m2。徽州专区(行署、黄山市前身)在1950-1965年,常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0~12万hm2,粮食(水稻、玉米、薯类)总产在20万t左右,水稻播种面积在5万~6万hm2,总产量15~18万t,全行署(市)150万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仅133 kg,人均稻谷占有量113 kg,属严重缺粮区,吃粮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是黄山市农业部门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山市近70年的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对黄山市的粮食稳定供应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山市每一次粮食产量的飞跃都是种子事业发展的根本变革:第一次是高秆改矮秆,第二次是单季稻改双季稻,提高复种指数,第三次是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三系”配套并向“两系”方向发展。水稻产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2 145 kg/hm2提高到21世纪初的6 240 kg/hm2,2017年后提高到7 563 kg/hm2。虽然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水稻播种面积逐渐减少,但单产的巨大增幅,使黄山市水稻产量一直稳定在25万t左右。种子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农业农村的稳定提供了保障,在黄山市的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山市种子事业的发展

1.1  体制变革

20世纪60年代后期,黄山市政府(1988年前称徽州行署)种子工作贯彻“四自一辅”方针:农民自繁、自选、自留、自用,国家调剂为辅,在设立种子公司基础上,成立种子管理站,行署设立原种场(良种繁殖场),推行“四级农科网”,由“一穗传”到建立“三圃”(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进行提纯复壮,培育原种,选育新品种。其后农业科研部门由系统育种向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技术方向发展。

1.2  品种选育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由黄山市政府选育的水稻品种有单穗选育的城市一号、高密白,系统选育的余光16、双选圭、双选圭8号,迟熟早粳歙选7129、中粳歙选701、钴60辐射育成的早稻品种竹系-40,早熟早籼种歙选714以及杂交粳稻徽粳804,杂交稻恢复系C98。

1.3  水稻产量变化与良种引进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山市水稻播种面积5.20万hm2,平均单产2 042.3 kg,粮食总产约10.62万t;60年代,水稻播种面积4.90万hm2,单产2 114.2 kg,总产约10.36万t,变化不大;70年代初期,水稻面积上升到6.13万hm2,单产达到3 466.6 kg,总产约21.25万t;70年代末,水稻播种面积达到7.38万hm2,单产达到4 230 kg,总产约31.22万t。1953年,黄山市政府管辖下各县,水稻总播种面积5.67万hm2,总产约14.71万t,单产2 595kg;1979年,宁国县改隶属宣城地区,石台县划归徽州地区,辖9县,总人口达到179万。水稻总播种面积达到7.38万hm2,比60年代末增加2.47万hm2,水稻单产提高到4 230 kg,比60年代增产1 800 kg/hm2,单产增幅达到42%。这些成绩归功于种子科研体制的发展变革,“四自一辅”育种体制向“四化一供”(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统一供种)方向发展,特别是四级农科网体系下充分发挥农科队作用。为适应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要求,大量引进矮秆品种,中单晚稻、中晚粳稻等,推动了双季稻的发展。双季稻面积从1965年的3 639.47 hm2提高到1975年的27 222.6 hm2,单产从3 405 kg提高到3 645 kg,增加240 kg/hm2。

2  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市种子事业的发展

2.1  改革开放后,种子管理体制巨大变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6月,当地政府认真貫彻中央提出的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制定了《关于山区生产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1979年7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黄山后,指出“山区粮食少,要用别的方法解决”,徽州地区掀起推广杂交水稻的高潮。为适应杂交水稻繁育,20世纪70年代后期建立起“县繁(殖)、社制(种)、队用(种)”的杂交稻繁殖制种体系。采用“联产承包、技术承包、增奖减赔、适当补贴”的办法,到80年代初期,又实行“省提(纯)、地繁(繁殖亲本)、县制(配制杂交种)”的体系,黄山市杂交水稻生产开始成体系地蓬勃发展起来[1-2]。

2.2  单产总产双增长

1980年,黄山市水稻播种面积7.4万hm2,水稻单产3 180 kg,总产23.5万t,其中早稻面积2.9万hm2,单产4 200 kg,总产12.2万t,中单晚稻面积1.33万hm2,单产3 765 kg,总产61.29万t,双季晚稻2.66万hm2,单产1 680 kg,总产4.47万t,早、中、晚比例为2.2∶1∶2,双季稻连作比重大;1990年,水稻播种面积随辖区的变化,减至6.63万hm2,单产提高到5 190 kg,总产达到34.38万t,其中早稻播种2.13万hm2,单产4 695 kg,总产10.05万t,中单晚稻2.27万hm2,单产5 610 kg,总产12.7万t,双季晚稻2.22万hm2,单产5 568 kg,总产11.6万t,早、中、晚比例为0.94∶1∶0.98,突出“三杂连作”(杂交油菜、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在播种面积降幅10.5%幅度下,水稻单产整整提高了2 010 kg,增幅达63.20%,总产量增加了10.84万t,增幅达46.05%;1997年,黄山市水稻播种面积6.2万hm2,单产5 625 kg,总产34.82万t。其中早稻面积1.64万hm2,单产4 800 kg,总产7.87万t,中单晚稻面积2.81万hm2,单产5 865 kg,总产16.5万t,双季晚稻1.75万hm2,单产5 985 kg,总产10.44万t,早、中、晚比例为0.58∶1∶0.62,压粮扩经、压劣提优,总面积相比1990年减幅8.48%,总产增幅为1.31%,单产增加了435 kg,增幅为8.4%。这关键是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加速推广应用,新组合不断涌现,光是双季晚稻单产就增加了765 kg,增幅达14.6%。改革开放以后,杂交水稻引进推广逐渐替代常规水稻品种。

2.3  杂交稻种子的生产与推广

1976年,黄山市政府首次引进水稻三系杂交制种技术,各县(市)技术员和农科辅导员赴海南岛进行杂交水稻制种、鉴定,80年代中期以后,各县(市)在本地制种面积不断扩大,海南基地只作为纯度鉴定。1985年,黄山市制种面积148.2 hm2,总产52 t,杂交稻推广面积达到1.43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0.9%,单产5 790 kg,比当年水稻平均单产4 890 kg,增产9 00 kg/hm2,总产8.29万t,增产稻谷1.29万t。1989年始,黄山市种子公司开始繁殖杂交稻亲本种子珍汕97A,当年在黄山区良种场繁殖面积6.86 hm2,产种1.24万kg,全市制种174 hm2,生产杂交稻种子33.5万kg,能播杂交水稻面积达1.49万hm2。黄山市种子公司连续近10年在黄山区良种场繁殖亲本,1992年在徽州区良种场制种威优1126、351A×制选,繁殖矮子稻A。黄山市种子公司适时提出了“南繁北制南用,向皖、浙、赣三省辐射”的经营战略,开始进行乡村特约基地繁殖亲本。1994-1997年,黄山市种子公司在贤村乡繁殖亲本珍汕97A,产量超过6万kg,收购价4元/kg,输送现金到村100多万元,比种植常规稻亩效益增加1 000多元,农民和公司取得双赢。由于亲本种子质量好,远销江苏盐城市、湖北松滋市、江西婺源县和本省等地,大受欢迎。1989-2001年,共繁殖亲本种子累计132.84 hm2,产亲本种子187.1 t,理论上能制种面积0.5万hm2,能生产杂交种(按2 250 kg/hm2计算)1 122.6万kg,能播杂交水稻面积74.84万hm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显著,贡献巨大。黄山市各区县也进行杂交稻制种,休宁县在1990-1995年,每年制种面积在13.3 hm2以上,年收购杂交稻种200 t,占全市供种量的30%以上,成为黄山市面积最大制种基地。1985-2002年,黄山市共制种杂交稻种面积累计2 735 hm2,生产杂交稻种子6 048.3t,共推广杂交水稻62.87万hm2。1997年全市推广杂交水稻4.29萬hm2,单产6 255 kg,总产26.827 7万t,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9.2%,总产占77.05%,增产630 kg/hm2,增产稻谷27 029.39 t[3-5]。

2.4  生产上应用的品种

1989-2000年,黄山市推广杂交早稻,主要品种有湖南省杂交稻研究中心选育的V20配组的威优早一、威优1126,金23A配组的金优402、株1S配组的株两优114,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351A配组的351A×制选等,中单稻组合有珍汕97A和协青早A配组的汕(协)优63等,Ⅱ-32A配组的Ⅱ优63等,冈46A配组的冈优527等,D62A配组的D优527等,金23A配组的金优207等一系列,粤泰A配组的粤优938,两系组合两优培九等[6]。

3  种子法规出台后黄山市种子事业的发展

3.1  种子法规出台

198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黄山市8家种子公司承担种子行政、事业、企业三位一体的职能,一方面负责种子行政管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种子市场执法,另一方面承担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更新换代职能,同时要企业化运作,进行种子的生产、经营、销售,负责全市种子供应。在20世纪90年代-2010年,种子公司属于辉煌时期,国营种子公司经营种子,实行综合费率25%的加价制度,由物价局审批。同级财政实行盈不交、亏不补政策,盈利部分用于发展种子事业,弥补事业费不足。1988年全市种子经营利润5.95万元,1991年为16.06万元,1995年经营各类农作物种子1 500 t,经营额达到1 000万元,实现毛利200多万元。200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简称《种子法》)颁布实施,原国有种子公司不再享有政策优势,市场逐步放开,国家鼓励股份公司、集体、个体、民营企业在《种子法》许可范围内参与竞争,国有种子公司实行站司分离,国有公司解体。体制变化后,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国家鼓励科研院所有偿使用科技成果,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了一大批集科研育种、繁殖生产、销售推广一体化的超级种子企业。黄山市的种子市场逐步被各大集团公司的代理商、经销网点占领,这些经销商替代了原国有主渠道,纷纷拓展思路,改善经营服务手段,加速了优质品种的推广步伐,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发展[7-8]。

3.2  产量变化

21世纪以来,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种植业结构调整幅度很大。在“压粮扩经、压劣扩优”上做文章,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而优质经济作物、瓜菜作物种植面积上升。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成为新的农业改革发展思路。一方面要稳定基本农田、商品粮供应基地;另一方面要追求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黄山市跟随全国的农村改革步伐,实行土地流转,向种粮大户集中、向专业合作社集中,稳定粮食生产,涌现了黟县友农生态农业公司、休宁县凤来米业等种粮大户。这一时期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以上,水稻单产水平继续提高。2000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5.65万hm2,总产31.82万t、单产5 625 kg。2015年,水稻播种面积4.57万hm2,总产28.78万t,单产达到6 690 kg。2000-2005年,水稻面积降幅为19.17%,总产降幅为9.55%,单产增幅为18.9%,单产的提高,减缓了面积下降对水稻总产的冲击。2010年水稻播种面积3.99万hm2,总产28.13万t,单产7 050 kg,相比2005年,面积继续调减,单产又增加了360 kg,总产变化不大。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3.81万hm2,总产26.73万t,单产7 017 kg,单产有所下降。2000-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减少1.84万hm2,几乎每年减少近1 333 hm2,总产降低5万t,降幅为15.9%,单产增加了1 392 kg,增幅为24.7%。2015-2018年,水稻播种面积从3.65万hm2降至3.25万hm2,继续以每年1 000 hm2速度下降,总产从26.37万t降至24.58万t,降幅为6.79%,单产从7 230 kg升至7 566 kg,一举突破7 500 kg大关,单产增幅为4.65%,杂交稻两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功效极其显著[9]。

3.3  品种应用

2000年初,三系法杂交稻在黄山市推广的主要品种有四川省选育的冈优系列、D优系列,江苏推广Ⅱ优084和红莲型不育系配组的粤优938以及两系品种两优培九,这些品种属高秆大穗型,需肥量大、产量高、米质中等。2010年以来,大面积推广两系品种,丰乐种业公司选育的丰两优一号、丰两优四号,江苏选育的扬两优6号,湖南隆平选育的Y两优一号、两优036等在丰产性、米质上有了很大提高。近5年来,黄山市杂交水稻品種基本上由两系品种当家,三系品种为辅,特别是湖南隆平高科选育的隆两优系列、晶两优系列、梦两优系列,金色农华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深两优系列,以及荃银种业公司选育的荃两优系列、丰乐种业选育的丰两优系列等占据了种子市场,更加突出米质、抗逆性和丰产性。2016-2018年,经黄山市种子管理站的示范,隆两优1988、隆两优3463、隆两优534、隆两优华占(锋占),晶两优1212、晶两优1255、晶两优锋占,梦两优黄莉占和荃优五三丝苗、深两优5814等逐渐成为主推品种[10]。

4  结  论

2016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颁布实施。新种子法对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推动种子产业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进一步明确了种子监管者的责任。黄山市种子体制的巨大变革导致体系的重塑,一部分纳入执法大队,一部分并入农技推广中心,一部分保留独立性,种子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要强化市场监管,继续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做好种子生产经营的备案工作,做好种子质量的监督抽检,严把用种关;二要做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把握品种推广的话语权,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后,品种更加注重优质、绿色、环保的方向;三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侵权冒权行为,查处品种未审先推或滥推转基因品种的不法行为,净化市场,规范秩序,保障种子市场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明瑞.中药材种生产经营管理探讨——种子管理机构在贯彻实施新《种子法》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J].中国种业,2019(4):1-3.

[2]李开华.提高种子质量 促进种子事业发展[J].种子世界,1999(1):7.

[3]沐阳.培育有全球竞争力的民族种业[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5):16.

[4]马生兰.门源县种子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J].青海农林科技,2016(2):33-35.

[5]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种子法》启航,我国现代林木种苗事业面临深层变革[N].中国绿色时报,2016-01-04(2).

[6]付尧.对加快我省种子南繁事业发展的探讨[J].种子世界,2010(8):8-9.

[7]江南.解放思想 采取措施 加快种子事业发展[J].种子科技,2008(5):27-29.

[8]左慧中,郝明杰.实现创新和突破 促进种子事业发展[J].种子科技,2003(4):10-11.

[9]江玉明.江苏省大华种业的成长与发展[J].中国种业,2019(4):1-2.

[10]詹继悟.漫谈粮食和油料种子的寿命[J].粮食科技与经济,1996(5):30-31.

收稿日期:2019-05-11

作者简介:徐建新,男,大专,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