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故事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李红万群瑶
李红 万群瑶
摘 要: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会在故事当中满足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实现不了的想象。故事教学是当今幼儿园教育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幼儿园如何开展故事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故事教学;故事作品;故事环境;复述欲望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现在正处于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以及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所受到的教育能够对其一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抓住现在这个黄金阶段,运用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能力帮助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针对幼儿此时的发展规律,故事教学的方式更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常年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本文就幼儿园故事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供大家有所借鉴。
一、选择优秀故事作品
任何文学作品,虽然其表现形式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其都会有优与劣之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被主人公的情绪所感染,这种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较大的改变。如果幼儿从小就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则必定会培养其高度的审美鉴赏水平。作为幼儿教师,在选择故事读本时,可以选择对幼儿的成长有益的世界公认的作品。与此同时,故事读本一定与幼儿平时的生活相接近,只有拥有近似的人生体验,才会产生共同的感受。例如,《安徒生童话》是由安徒生创作的一本世界闻名的作品,其中向我们展现了很多的故事情境,批判了黑暗的社会以及贵族的残忍,高度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勇敢以及诚实的美好品质。其中的《小人鱼》、《丑小鸭》、《拇指姑娘》、《冰雪皇后》等童话故事被广泛的传播,至今都有深刻的影响力。教师可以让幼儿阅读这些故事,借由“童话”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我们的现实生活。在美好的作品之中,幼儿能够体会到那对生命、对幸福的渴望以及追求,感受在快樂与痛苦交织之下的生活之美。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幼儿既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也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二、创造良好故事环境
一个优良的课堂环境,能够让幼儿更加集中注意力与学习之上,也能够保证幼儿能够清楚的听见教师的声音和看到教师的举动。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不能够很好的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无人管制的情况下会扰乱课堂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课堂有很好的掌控力。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组织幼儿以正确的坐姿坐在自己的位置之上,并且让幼儿仔细的倾听教师所讲授的故事。教师要告诉幼儿不能够在讲故事的途中在低下交头接耳,保持课堂安静的氛围。例如,教师在讲授《羊羊与灰狼》的故事中,要让幼儿知道一年当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并且让幼儿说出这四个季节的特色。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羊与大灰狼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故事的主人公,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思考“同学们,现在大灰狼饿了,它想吃掉小羊们,小羊们这个时候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够躲避大灰狼的攻击呢?”这个问题,让孩子进行思考。教师要让幼儿先独自进行思考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笔记本上。只有在安静的情况之下,才能够锻炼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教师要在讲台下面进行巡视,既可以观看孩子写出的创意,也可以让课堂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幼儿思考完之后,教师再让孩子进行探讨。通过这样的形式,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三、激发幼儿复述欲望
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经常知识粗略的浏览了一下文章的内容,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精读。所以,很多人在看过文章之后并不能用言语去再次复述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只有在不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提高其与人交往的能力。作为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看完或者听完故事之后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例如,教师在讲授《聪明的乌龟》这个故事时,要让幼儿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以“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狐狸想要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了解故事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在讲述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以竞赛的形式在讲台上讲述青蛙、乌龟与狐狸的故事。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领下很快的便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想要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其他幼儿讲述的过程中,其他孩子要在其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完善其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如果是比较长的故事,教师则可以让幼儿进行分段叙述,从而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不同的故事能够带领我们去感受不同的人生或者精彩的想象世界,体会不一样的情绪。在故事中,我们能够放松自身的心灵,从而使其得到短暂的愉悦与休憩。作为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幻想的孩子,教师应该用故事去完善幼儿的思维体系,让孩子在故事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丽莎.全语言教育下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设计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106-106.
[2]赵东群,王春燕.基于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幼儿园故事教学实施探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