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与三大素养间的培育关系研究
2019-09-10高春雪
高春雪
摘 要: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2016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实行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将其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内容,研究其与高职学生的“三大素养”培育间的关系,为高职学生的培养提供导向。
关键词:第二课堂;三大素养;高职学生
1 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因此,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探索适应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调查表明,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实操技能,而且更加看中其本身的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职业的综合体现,包括人文、职业和技能三大方面。用人单位希望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具备敬业精神,有较强的责任心,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同时要求其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外,着重培养学生与企业对接的实操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三大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为例,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对学生“三大素养”的提升的促进作用。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全员的必修课,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但作为程序语言的入门课程,这又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轻松学习该课程,成为课堂教学应考虑的重中之重。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实验发现,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可有效促进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即通过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行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将其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内容,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热情有所提高,遇到问题也会主动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三大素养”的提升。因此,研究“第二课堂”与高职学生的“三大素养”培育间的关系,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素养很有必要。
2 研究结果
2.1 三大素养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以实现高职学生“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大素养全面提升的培养目标,所培养的高职技能型人才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特“长”,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有较“宽”的人文素养知识面的长宽高的“立体型”高职人才[2]。
2.2 人文素养的培育
2.2.1 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而高职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关键在于适应社会的教育,即使学生学会如何生存,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学会自我调节,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3-4]。
2.2.2 目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知识储备量不足。现在的高职学生自身知识基础一般较为薄弱,对于“满堂灌”的课堂学习模式极不适应,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实操技能的提升需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作支撑。学生在此前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往往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导致学习止步不前,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
(2)适应能力差。对近几年的运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调查发现,有超过1/2以上的学生受不了企业的各项约束制度。由于不能吃苦,无法与他人协作完成工作等原因,在短短半年的实习时间内跳槽多次,甚至有的学生选择留在家中也不愿出来找工作。
(3)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差。通过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及周边高职院校学生调研发现,多数学生做着不切实际的发财致富梦,对生活中碰到的挫折和困难,将其无限放大,不愿面对,也不愿主动解决,自我调控能力差,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做符合实际的规划。
2.2.3 解决措施
针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交际能力、思维能力、调控能力等的培养。这就需要“第二课堂”的融入。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查,同时开设有积极心理学教研室,定期在学院举办各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講座,使学生学会自我剖析,真正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及时去调整和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经过对学生的长期心理疏导,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积极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实施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践行我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院在学生学习之余,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寝室文化节,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企业做宣讲活动等,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兴趣,锻炼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通过“第二课堂”多方面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带着感恩和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在内的课程学习上,课堂学习状态渐入佳境。
2.3 职业、技能素养的培育
2.3.1 职业、技能素养
学生培养过程中,确保全程贯穿人文素养培育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技能两大素养的培养。调研企业一线高职学生岗位群,提炼出岗位工作能力及核心能力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此为基准点,实现学生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
2.3.2 目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养的现状
(1)学习缺乏持续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过程中,往往是一节课一个知识点的进行学习,学习只是停留在“片段”上,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加上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无法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从而造成了知识的不连贯,不符合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点、线、面、体”的人才培养思路。
(2)学习缺乏针对性。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直面企业一线,所要求的工作技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的学生由于无法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从而不能够制定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向,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3)学习缺乏实效性。虽然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在授课过程中实践学时占总课时1/2以上,但学校终究与企业有一定差距,所配备的实验实训设备无法赶上企业的更新速度,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学校所学,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3.3 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我系在培养过程中提出以下解决措施,能较好地对之进行改善。
(1)课外班的开展。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习班(包括学习兴趣班、竞赛培训班等)。调查表明,经过近几年课外班的开展,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堂所学,同时又将之延伸拓展,并且进班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而且通过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如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竞赛等),学生既从中获得了不错的竞赛成绩,又实现了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力,提升其技能素养;以赛促训,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以赛促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高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2)“小方向”课程学习。“小方向”课程即培养各种岗位需求的课程,明确企业用人需求,聘用企业人员全程授课。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及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发现当前制定的课程任务所存在的弊端,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任务,同时关注学生在此期间的生活状态,分析之前的人文素养培育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进行改进与修正。
研究表明,小方向课程的开展,实现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4个对接,专业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对接工作内容,培养规格对接市场需求,从而使学生人文、职业、技能“三大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3)“订单班”培养。开设“订单班”,是对人才的精细化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出校门,进岗位之初,立即就可以挑起重担,减少单位的培养时间,同时也使企业拥有入门快、技能精、踏实干的人才,为高职院校培养体质高效的人才提供保障。学院与企业签定了两个电子设计方向的订单班,共同合作开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选取C语言基础良好的40名学生加入学习,并配老师专项负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研发现,通过针对性、系统性的学习训练,学生的实操技能得到质的提升,具备企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工作能力,同时配备有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做系统性的入职指导,使学生完全能够胜任岗位。
3 结语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对“第二课堂”与“三大素养”间的培育关系进行调研,促进教学改革。让所有活动贯穿于“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不仅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成果的实践价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19-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赵红霞.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评论机制[D].运城:運城职业技术学院,2015.
[3]聂 影.浅谈人文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7(33):6.
[4]周珍珍.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及构建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