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谋复兴 为世界谋共赢
2019-09-10高飞
“1974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回到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务实轨道。”
“20世纪80年代,依据‘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中国把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视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开启新的征程,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0年来,中国外交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揭开了中华民族外交史上崭新的一页。70年来,中国外交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定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由此,彻底粉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枷锁,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国际舞台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支持印支人民的反法斗争,派志愿军抗美援朝支持朝鲜人民反对侵略,对帝国主义的遏制、封锁和禁运进行了坚决斗争。
随着在地区事务中作用的增强,中国开始在世界多边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外交中“和平共处”与“独立自主”两项原则为推动二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54年,为了争取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早日恢复印度支那和平,中国参加了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为《日内瓦协定》和《印支停战协定》的签署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中国积极支持和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政策主张引起了亚非国家的广泛共鸣,加深了中国同广大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迎来了与我国建交的第一个高潮。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仍在继续,但两大阵营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如何调整内外部关系的问题19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论断,要求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即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中国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有效地解决了边界问题。随着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中国与意大利、奥地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关系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到1969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50个。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帝国主义孤立中国政策的彻底失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1974年2月,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毛泽东首次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回到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务实轨道,为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创造了条件。至197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增加到122个。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上的作用逐渐显现。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挨打,从根本上说需要通过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并铸就了世界的经济奇迹。
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中国调整了自己的内外政策。对内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对外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改变了关于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提法。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从“支持世界革命”变成“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与此同时,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模式从“结盟对抗”转变成为“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依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中苏于1989年5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在香港、澳门问题上中国先后与英国和葡萄牙达成了协议,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外交经受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巨大考验。依据“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中国把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视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打破西方的无理制裁,妥善管控危机事件,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依据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原则,实现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顺利过渡,并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更加巩固。截至1998年11月,中國共与16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责任,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功把握住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在实践中,中国完善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布局。频繁和大国开展战略对话,“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日趋活跃,涉台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截至2007年12月28日,共有172个国家与我国建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首先,中国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致力推动建设“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有理、有利、有节处理中美贸易摩擦。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双方建立了高度的政治和战略互信、健全的高层交往和各领域合作机制,各自发展战略实现对接,两国合作成为地区合作的重要引擎。在中欧合作过程中,双方致力于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体系,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中国-中东欧‘16+1合作”驶入升级加速的快车道。
其次,按照與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国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致力于全面有效执行《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2016-2020)》,推进“南海行为准则”协商谈判,与东盟的互利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印坦诚对话,中巴等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不断深入,中国的南亚“朋友圈”不断扩大。在中亚,中国同所有中亚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对接合作得到积极落实。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第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提质升级。根据“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中国出资600亿美元用于支持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关系由“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合作达到新高度。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创立中拉论坛,通过多种形式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中阿合作进入新阶段。
第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拓展全球治理平台。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中国是联合国会费和维和行动经费的第二大出资国,也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通过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多场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为解决世界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力发出了中国声音,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
第五,运筹帷幄,打造多层次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截至2019年3月,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78个;中国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与有关国家缔结了2万多个双边条约,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络。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积极开展,人民政协在世界各国广交朋友,军事外交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地方和民间对外交往日趋活跃,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70年来,中国外交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放在首位,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开拓进取,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央,与外部世界的交融依存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开启新的征程,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作者高飞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