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安全主张
2019-09-10李国祥
白皮书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充分表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贡献全球糧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发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而且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粮食安全主张。
2019年10月14日,临近世界粮食安全日,中国政府发表了历史上第二个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总结了新中国70年来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重申中国实施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主张和做法,其中也阐明了中国参与并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坚定立场和郑重承诺。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粮食安全理念;1996年,罗马首脑会议提出千年发展目标,倡议到2015年将人类忍饥挨饿人口减半;201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发展首脑会议提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议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零饥饿目标。
消除饥饿、营养不良、营养不足、营养过剩和隐性饥饿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目标,而开展国际粮食援助、构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在国际间探索交流粮食安全经验等也是国际社会努力消除饥饿的经常行动,这些也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经常开展的活动。饥饿往往与贫困交织在一起消除贫困与发展经济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资金组织等机构开展的活动。国际间直接和间接开展的粮食安全方面的合作可以说是国际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上说,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不断推进,但有时也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使得人类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呈现出发展极不平衡的难题,解决起来也十分复杂和困难。
各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农业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各国人口等需求也极不相同,世界出现了粮食过剩国家和粮食短缺国家同时存在的格局。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和粮食过剩国家对一些低收入缺粮国家开展粮食援助时,往往会提出一些政治上的要求。由于一些经济发达的粮食过剩国家提出的附加条件过高,或者动辄制裁及封锁他国,使得低收入缺粮国家要么无法有效地获得国际粮食援助,要么粮食受助国不顾本国条件按照粮食援助国开出的条件推进所谓的“民主”政治反而导致国内动乱,甚至引发国内战争和地区冲突,使得普通百姓粮食安全状况不但不能得到改善,反而恶化。目前,世界几亿饥饿人口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缺粮国家。
世界粮食安全合作的有效机制整体上尚未建立起来,难以协调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粮食危机。2008年,发生了严重的全球粮食危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因自然灾害和多年对粮食生产的忽视而普遍出现大米供给不足问题,各国为了本国的粮食安全纷纷禁止大米出口。即使是一些国家粮食供给仍然过剩,但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等,这些国家允许生物能源加工使用大量粮食,导致国际市场粮价暴涨,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等脆弱群体在经济上无法承担起高价的粮食消费。
如何有效地开展粮食安全国际合作,让各国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让解决粮食安全的成功经验能够应用于缺粮国家,让有能力的国家真正能够帮助低收入缺粮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表明了中国主张。
白皮书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充分表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贡献全球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人粮食安全主要靠自身力量保障,从不以损害他国和全球粮食安全为前提。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方面取得的科技进步以及扶贫治贫与消除饥饿合二为一的经验,无条件地向世界有需要的国家推广。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和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发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而且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粮食安全主张,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缺粮国家提供中国经验。
本文作者李国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