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方共享
2019-09-10艺美
艺美
4月1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连接亚非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古丝路绵亘几万里,延续数千年,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瑰宝和精神财富。全景式呈现
“殊方”一词源出汉朝班固所著《西都赋》,意为远方异域;而“殊方共享”,就是要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展览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板块来表现和展示主题,展出了来自13个国家的234件(套)历史文物,展现丝路各国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各国之间文明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
“之前我们办过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都是丝绸之路某一段的呈现。这次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联合1 2个国家级博物馆举办展览,全景式地展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盛况,这样的规模、等级是前所未有的。”策展人闫志介绍说。
此次展览采用多样化的展陈方式,空间结构划分避免碎片化,色彩搭配更加大胆创新。“人们通常用黄色来对应陆上丝绸之路,用蓝色表现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除了戈壁沙漠之外,还会经过草原、山丘、河流,等等。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海港城市,它们都是色彩斑斓的。所以我们引入更多绚丽的颜色,来展示丝路网络的多彩。”闰志说。
“文物会说话。这些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科技艺术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深刻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
陸上丝路
陆上丝绸之路板块主要展出了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波兰以及拉脱维亚的文物。
在俄罗斯展示单元,一件公元前2000年的叶形矛头极具代表性,它是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器物。在青铜时代,游牧文明勃兴,金属、冶金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开始在欧亚大陆西部迅速扩散开来。而俄罗斯的早期文明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塞玛一图尔宾诺文化便以其铸造精良的青铜武器而著名。策展人闫志解释说:“人们通常将西汉张骞通西域事件作为‘丝绸之路’历史的开端,实际上中国与欧亚大陆西部的连接从史前时代就开始了。图尔宾诺文化的游牧民族在欧亚草原上纵横驰骋,将自己的青铜武器风格和文化传播四方。在中国的新疆、青海等地区,都发现了图尔宾诺文化遗存。”
拉脱维亚曾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展览中有一只来自唐代中国的杯子,是迄今为止在拉脱维亚境内发现的唯一一件中国文物,出土于11-12世纪时的利夫山墓地。专家推测,这只杯子可能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亚,再到达保加利亚的伏尔加,再经斯堪的纳维亚商人转手,最终抵达波罗的海沿岸。它辗转来到拉脱维亚的故事佐证了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
海上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板块则主要展出了来自阿曼、柬埔寨、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展品。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沿海的阿曼,与中国的往来可以追溯到唐朝。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数百件珍贵的中国文物,其中许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到阿曼的。此次展览中展出的苏哈尔之狮、青花缠枝牡丹纹罐等文物,是中国制造的精美瓷器的代表,它们在古代阿曼被视为珍贵稀有的物品。
“此次展出的15件文物是阿曼与中国的友谊见证。‘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加强互联互通,为所有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馆长贾麦勒·阿尔莫萨维表示。
古代柬埔寨主要受到中国和印度文化影响,公元6~7世纪三波坡雷古遗址的摩羯主题石刻,被认为可能是受到中国佛教石柱艺术影响。此次展览中有一件重达一顿的7世纪三波坡雷古风格的砂岩门楣,其上显示了类似龙纹的波纹。
18、l9世纪,中式建筑曾引起欧洲贵族极大兴趣,王公贵族在居所周围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楼阁。欧洲家具及室内装潢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元素和工艺。此次展览中展示的波兰国家博物馆馆藏座钟和柜子,便体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格。
“有什么比艺术更能体现文明间的互鉴呢?通用的艺术语言超越了所有国界,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自由、无声地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种交流思想、技术甚至宗教和哲学的路线。”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馆长耶日·米齐奥列克表示,这次展览证明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不仅是思想、技术和人员交流,更是在共同创造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次展览证明艺术永远是了解自我和更好地与人交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