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与德育一体化的理解

2019-09-10王学磊张淑泉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50期
关键词:核心学科德育

王学磊 张淑泉

有句话叫“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进行、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四位一体”的德育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提高德育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时间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将数学学科素养与德育进行一体化融合,在教学工作中我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现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初中生数学学科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主要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做出数学判断和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 件、2 件、3 件或 4 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从这个例子中可以了解到,具备数学素养可能有助于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难看出,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数学德育特点: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

数学学科具体特点是:1.概括性、2.严密性、3.应用性、4.创造性、5.思想性。

数学实施德育教学的范畴:1.思维严谨,通过习题演算,命题验证、逻辑推理、例题示范方式、使学生掌握逻辑归纳与演绎、命题求证与论证、思维严谨与流畅的思维品质;通过例题的演示,培养学生把握教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 达能力,自觉学会尊重并运用定理、公理、公式、法则、规则、口诀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2.理性精神,通过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进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教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教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習惯,有利于学生发展用教学的思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3.数学审美,通过教学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应用,引导中小学生体会数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正反、虚实、上下、对立、对称、构造等美学元素,学会感悟、创造、表达教学所独具的数学美,使数学学枓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资源。

三、数学核心素养与德育一体化策略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德育教育结合为突破点,以课例渗透和数学德育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创新德育评价作为践行考核标准,注重课内外深度结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1、根据指导纲要实施建议,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初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初中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

2、参照课标研读教材,明确要落实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转变教师教学认知信念,寻找学科核心素养在每一堂课的落脚点。

3、通过分年级、分层次的学科教学任务分析,结合学生德育认知规律,形成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德育课程体系,汇总形成学校数学德育课程。

4、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是体现数学德育的应用性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这样两个方面努力:首先,应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其次提倡合作学习、社会实践、实验操作、研究调查、现场访谈、信息化数据等多样化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展针对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专题测试,试题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反映该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内容多与初中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关,其中蕴含经济、社会、历史、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提升学生能力水平。

6、采用综合性数学评价方法,一直以来数学教学评价局限于课后作业与考试两种形式,但是考虑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技能水平、知识运用能力等综合性的培养目标,数学教学评价也要逐渐转为综合性评价模式,体现教学评价对学生品德意识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关注学科素养重要性。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姓名:王学磊  出生年月:1980.11.05  性别:男  籍贯: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职称  研究方向:数学德育

(作者单位:栖霞市翠屏中学)

猜你喜欢

核心学科德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