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位的亲子关系

2019-09-10董可馨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52期
关键词:不安全感错位名校

董可馨

在常规的亲子关系中,“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疑惑”的孩子是容易感知到不安全感的一方,父母作为经验更丰富、认知更深刻的一方,往往是要接纳并解答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焦虑的。但如今,反倒是孩子成了接收父母焦虑的出口,父母对自己的不满,对渴望社会资源却不得的焦虑,被包装成对子女的期待,传导到孩子身上。

孩子解答不了父母自身的焦虑,只能(被要求)以孩子的方式来回应:承载父母的期待,回报父母的付出。

具体到生活中,就是按着父母的意愿,在学生时代好好读书考取名校、毕业之后进入“好单位”,应婚年纪就谈婚论嫁。至于名校是要考清华还是中科大,工作是去做公務员还是进国企,结婚是要找钱多的还是好看的,则以父母的生活经验和以此形成的价值观为标准,但都无非指向一个方向:为家庭的、自身的社会资源增值。

在这些问题里,多的是父母的忧虑,孩子是否在场,以及孩子是否有能力有需要在场都暂且不论,客观上它已经产生了新的后果:身份错位。引用心理咨询师曾奇峰的观点,在家庭关系中,谁使用智力越多,谁就是父母,谁使用情绪越多,谁就是孩子。借此标准衡量,身份错位的家庭俯拾皆是。

(摘自《南都周刊》)

猜你喜欢

不安全感错位名校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欧洲社会为什么弥散着“不安全感”
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疯狂与理智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相减法”那些事儿
消费者不安全感作用下怀旧倾向与消费意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