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2019-09-10周新祥
周新祥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特性,使得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然而,生活中却无处不存在数学的影子。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入手,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养成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他们对数学生活化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身边关于数学的点滴。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让学生先把身边的物品如床、桌子、书本、铅笔、教室等都测量一次,并记录下来。“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认识长度单位,比教师在課堂上板书教学更有意义。如此,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单位,并能准确表达什么物品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表示。又如,教学“认识小数”时,学生普遍觉得小数抽象,没有见过,更没有用过,有害怕心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让学生去商店了解商品价格,并记录十个。同学们经过一番了解,发现小数其实在生活中早就接触了,并不难学,就这样,一个难题就轻松解决了。可见,数学并不难,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善于从生活中去留意观察,到处都有数学素材,而且哪里都离不开数学。
二、如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1.巧用生活游戏学习数学新知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情景中,让学生在玩中认知、学习,不仅使得教学有趣,更能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认数”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字“0”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圈套玩具”的游戏入手。首先在地上放了10个玩具,让学生轮流站在固定的位置用套圈去套玩具,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向笔者汇报:“我套中了2个”“我套中了4个”“我套中了1个”“我一个也没有套中”,笔者赶紧追问:“一个也没有套中,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0”的认识,学生马上体会到“0”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深刻地理解了“0”的意义。
2.从生活中感受数学,走进数学
一直以来,学生总觉得数学太抽象,存在一些畏难、恐惧的心理。那么,教师应该在教学时有意识地消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如,学生每天从家里到学校步行,需要多少分钟,走了多少米?到教室后有多少个同学在?自己是第几个进教室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中感受数学的存在,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遥远、深奥。又如,学生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陪父母去超市买东西或市场买菜时,亲自实践,将元、角、分的知识与加减法整合在一起,这就是数学的生活化。
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如果数学只是数学,走不出课本、习题,那么数学学起来必然是枯燥的。特别是一些计算题、应用题,一旦产生了厌烦心理,学生将失去探索精神,情绪会低落,学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笔者认为,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引入情境教学。如,用谜语的方式创设一个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数学思维。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用“一物最奇怪,身穿三百衣,一天脱一件,年底只剩皮。”让学生对这个答案产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思考思维。如此,既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日历有了认识,更能让学生学起《年月日》来兴致盎然。
4.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所有的知识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尤其是数学。如果学完就忘,毕业就还给老师,那么就失去了数学的本身意义。所以,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为目的,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如,学生可以做家里的小管家,帮助父母一起记录家里的水电用度;当和家人一起外出旅行时,每天费用的计算、交通工具的里程数;每天步行的步数等,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此锻炼学生的数学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产生数学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拥有这种牢固的数学思维,将能使学生在学起其他知识来,更有条理、逻辑,更严谨。
5.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一些生活场景搬进课堂,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数学有效教学。如,学生在掌握元、角、分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银行的点钞员、市场摊主等,让他们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安排生活。又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扮演土地管理者,勘测每一种不同图形的农用地的面积。当学生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教学活动时,他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测算能力。由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学起东西来更轻松、更容易产生兴趣,更有激情去研究、探索。因此,创设情境,是加强学生数学意识的有效方式。只有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6.借助生活素材,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中,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试商”以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等概念和知识呢?在课堂上,笔者拿出十个糖果叫一个学生平均分给三个同学,开始这个同学一个一个地分,共分了三次,还剩一个糖果。笔者趁机点拨,这个剩余的糖果就是“余数”,分的过程就是“试商”,每个同学得到的糖果就是“商”,人数就是“除数”。如果分到第二轮就不分了,还剩四个糖果,同学们就可以直观地发现余数比除数大,也就是说每个人至少还可以分到一个糖果。于是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样的结论。
三、结语
如果说教室是数学的课堂,那么生活应该是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学习数学时贴近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以致用,应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当中,相互促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渗透进教学中,为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导他们如何从这端走到那端,再从那端走回这端,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拥有越来越浓厚的学习兴趣,去探索数学中的奥妙世界,利用新的知识去创造新的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远山启.数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10.
[2]曾健.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J].装备制造与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