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
2019-09-10曾京
曾京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加强下一代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课堂是教师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具体现实环境,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变,以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以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探索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选择材料多样化,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助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教材里原有的例题和练习题是比较少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上的选择条件就比较少。数学问题一般由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转换而来,目的在于在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提供的材料应该多一些,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学生选择条件的机会才会多一些。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设计了以下情境,如下图。
请各位同学把本周积分折合成同等人民币,在文具超市中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购买的物品,计算出购买价钱及剩余价钱,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购买方案及剩余价钱。这样的设计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枯燥的计算教学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参与面大,收效明显。又如:我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没有局限实际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而是引导学生去感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其实,这个边界也是实际生活中周长的运用体现。
二、改编材料层次化,拓展思维促创新
新课时的例题一般用完整简单的题目揭示本课时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但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思维和个性差异,他们在寻找规律时所思考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灵活改编、运用教材,因材施教,进行层次化教学,在同一时段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能力和需要。如,我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首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必须知道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其次,知道了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还要求出多出来的面积占原计划造林面积的百分之几。这样的分析由浅入深,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去解决问题。学生也能够认识这类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解题的规律,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思考过程自由化,感受多种思维方式提创新
创新思维的起点是什么?就是对于同样的问题,你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能够得到一样的答案,或者不一样的答案。这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所以,在设计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学生使用多样性的解题方法。
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马虎在做笔算加法时,把其中一个加数15.8写成了1.58,结果得到的和是5.84,你能帮他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吗?这道题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在课堂上抛出这道题后,学生积极思考,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去解题。又如,我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学生充分感受了面积单位的大小后,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600平方米的游泳池可以是什么形状?(出示图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不规则图形,等等),与现实生活中长方形的常规游泳池相对比,形状可以是不同的,但在实际中怎样的最方便使用?为什么?以此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思维角度去解决问题。
四、学生学习兴趣化,引入竞争机制爱创新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据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竞争的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寻求解题的新思路、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先引导学生发现差异明显的两个图片,通过观察能直接得出结果。然后,再出示两个差异不大的图片,学生通过重叠也能得出结果。正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给出这样两个图片:
就这两张图片,我问学生:同学们,通过观察法,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采用重叠法,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两种方法都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面前茫然不得解,我趁机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合适?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选择的材料又好又精确?学生在竞争激励的作用下迅速动手,很快便得到了答案: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形有缝隙,不准确;选用正方形最合适。这样的设计,学生兴趣浓厚,既提高了课堂學习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让创新为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理解知识、深化知识、掌握知识,最终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