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一江清水的“护”与“补”

2019-09-10洪曙光

资源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安江流域全域

洪曙光

伫立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远眺,只见江面几艘游轮整装待发;放眼东南,一碧如洗的江水将凤凰岛紧紧环绕,岛上树木葱茏、百花盛开,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格外醒目;远处层峦叠嶂,山间烟波缥缈,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态水墨画卷。这就是新安江。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是钱塘江正源,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新安江安徽段平均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的60%以上,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河流二类标准,是下游地区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是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目前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然而,新安江流域由于“一江跨两省”,一度陷入同一流域难以得到统一管理的窘境,多年来出现了上游来水水质的持续恶化、千岛湖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加重的局面。

由此,一场史无前例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畔落地开花。

漫漫七载试点路

时间回到7年前的2012年。那一年,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拉开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大幕。

据了解,首轮试点为期3年,每年由中央财政出资3亿元,安徽、浙江分别出资1亿元,以安徽、浙江两省跨界断面水质的监测数据为依据,若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则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若年度水质达不到考核标准,则安徽拨付给浙江1亿元;不论上述何种情况,中央财政将把3亿元全部拨付给安徽省。

2014年底,第一轮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后,两省积极争取继续实施新一轮试点,进一步拓展补偿试点内容,巩固生态保护成果,积累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经验。2015年10月,中央财政明确继续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给予支持,为期3年的第二轮试点正式实施。

截至2017年底,两轮试点中央和两省共安排36亿元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安徽省境内新安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建设等。第二轮试点结束后,这项试点改革已经纳入每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去年深入推动长江經济带发展座谈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之后,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新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安江模式”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打造“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做好完善、推广、发展三篇文章,争创黄山-新安江-千岛湖区域全国生态补偿机制示范区和实践“两山”理论的先行示范区。

2018年6月,安徽省印发意见,在全省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全域治理模式成效显著

黄山市是试点的主体之一。试点开始以来,黄山市重点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修复、监测体系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安排重点项目319个,总投资63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0.8亿元,试点补助资金39.6亿元,为实施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和流域综合治理、境内全域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形成了“四个强化”的综合治理、全域治理模式。

据了解,经过7年多的实践探索,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生态效益,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千岛湖水质实现同步改善;二是经济效益,经生态环境部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64.5亿元;三是社会效益,流域内干部群众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四是制度效益,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并写入中央文件,为全国生态补偿工作提供了经验,试点经验在全省和全国6个流域、10个省份、多个领域复制推广。

当前,以实施新安江生态补偿为契机,流域内和黄山市境内全域许许多多乡村成为居民百姓向往的美丽景区,堪称美丽中国的生动缩影,“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正成为黄山最鲜明的标识符。

一是实践生态理念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做好“茶产业”大文章。坚持以现代生态农业作为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借力“互联网+”,推动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茶产业发展新路,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推进茶叶种植生态化、加工清洁化改造,2018年茶叶一产产值达34.28亿元。

二是遵循和谐共生和历史沿脉,着力做活“水产业”大文章。积极传承徽州历史传统和“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生态系统观念,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泉水鱼经济,让“草鱼变金鱼”,目前泉水鱼市场价格比普通鱼平均高出3倍。同时,积极做大泉水鱼产业。目前全市年产泉水鱼已达1200吨,综合产值超过2亿元,建设规模养殖基地75个,打造渔家乐26家、休闲体验点6个,年接待约50万人次。

三是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做足“旅游产业”大文章。着力推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营销模式和服务品质的转型升级,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凸显。其中,乡村旅游约占全市旅游的2/3,全市690多个村庄七成以上有游客接待,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2018年10月,黄山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以此为契机,黄山持续深化与杭州市多层面的互动合作,通过与杭州签署“1+9”合作协议,推动生态环境共治、交通互联互通、旅游深度合作、产业联动协作等领域协同发展。相信随着杭黄一体化发展,黄山“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标识还会越来越亮。

探索全域生态补偿机制新路径

“新安江模式”源于新安江,但不能限于新安江;源于水,但不能限于水。安徽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探索“新安江模式”的过程中,安徽坚持边实践边拓展的原则,成功一步推广一步,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4年,安徽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落地大别山。从当年起,省财政出资1.2亿元,合肥、六安两市分别出资4000万元作为补偿资金。合肥、六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共同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整治。根据监测结果,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已连续4年达到补偿条件,出境水质持续为优。4年多来,累计兑现补偿资金7.72亿元,有力推动了大别山水环境治理和保护。

佛子岭水库是合肥的重要水源地。如今,在佛子岭水库下游、东淠河沿线,16个污水处理站建成运行。通过补偿机制,霍山县每年能获得补偿资金5000多万元,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有很大改善。根据制度安排,补偿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使用范围为环保能力建设、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工程等。截至目前,六安市已累计实施相关项目107个,有33个项目基本建设完成。

安徽省将“拓展生态补偿范围”列为2019年重点工作后,省自然资源厅被确定为推广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牵头单位,既要接力“新安江模式”的推广,又要主责建立和实施全省自然资源领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当前,一个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推进“新安江模式”全域化、市场化、制度化的行动,在安徽各地悄然行动起来。

“我们一定要当好总结完善和推广‘新安江模式’的排头兵,并以此为牵引,完成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任务。”安徽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一步是建议请省政府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省“自然资源系统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研究专家小组”,聘请国内或省内相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的教授、学者和专业人士组成,针对自然资源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如土地资源开发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等)和重大课题,开展攻关研究和指导。

接下来,是结合新的职能定位,广泛收集整合试点的相关资料,摸清底数,开展广泛调研,总结本省做法,学习外省经验,进一步总结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做法,明确拓展推广经验的路子。同时,就探索如何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领域、各专业领域生态补偿试点方向、确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模式、发挥生态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总结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態补偿经验等展开研讨。

“我们要加快形成各研究专题立项,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预期成果等。”安徽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相关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经验的研究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部的统一要求,借鉴新安江生态补偿经验,结合安徽实际,探索和研究自然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明确生态目标,拟制补偿标准,配套相关政策,完善保障措施,逐步开展试点拓展工作。随后,对试点工作适时开展总结和推广,形成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推动生态补偿机制从单一的水要素向生态全要素转变,打造新安江模式的长效版、拓展版和推广版,建立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机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期待的是,一个涉及全域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将很快在江淮大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灿烂的果实。(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猜你喜欢

新安江流域全域
区域联动护流域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新安江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浙江省数学高考考法剖析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新安江水环境生态平衡
新安江流域茶园农业面源污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