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9-10李辉
李辉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表达、想象以及审美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学科学习中,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增强。小学阶段是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审美能力不但有助于在美术教学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于小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也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转变美术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美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体系中,美术学科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所受重视程度不高,常常被当做副科,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受应试教育影响,填鸭式教学依旧普遍。学生仅仅是对绘画的基本元素、手工技巧等浅层次内容进行了学习,并未过多涉猎美术内涵方面的知识。
二、融入生活与自然,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大自然。在我们日常生活、大自然中所蕴含的美术元素千姿万态,丰富多彩。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儿童而言,就好比植物的生长需要养分、阳光、水分般重要,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能源。”因此,美术教师应当将生活与自然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導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培养学生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发现美、感悟美以及表达美。
三、重视经典赏析,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教师在教学时选择学生易懂的语言进行作品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听懂并取得初步的认识。当然经典作品的选择必须要根据教学实际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筛选,所选作品不宜太过深奥,但是要有代表性,在线条、色彩、画作等元素的表达上尽量简单。
四、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造美
实践是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学科兼具动脑动手环节。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应当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多彩世界进行仔细观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审美意识,用画笔将学生眼中的美好世界画出来,在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实现审美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
一言以蔽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途径的培养策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性增强,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