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花淀》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2019-09-10王子扬

锦绣·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荷花淀白洋淀水生

王子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上,我一直将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韵味和文化的视野作为自己追求的三要素。

语文课无论怎样翻新,无论怎样百花齐放,语言都是这门课的核心要素。如果放弃了语言这一核心要素,不管教学过程多么花哨,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课堂氛围多么热烈,它都有可能异化为空中楼阁。

语文的人文价值是由语言来负载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我在设计《荷花淀》的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语言因素。我认为,能够引领学生体悟到文本言约义丰、精美雅致的语言魅力,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一方面,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文本表达的特有情怀。

以下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必修一第8课《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细读文章,根据文章情节推动,梳理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把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是“女人们”,有的则认为是水生嫂。

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研读课文的第二段“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好席子,白洋淀席!”,教师提问:删掉文章第二段文字,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但孙犁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

解析: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的群体。

环节二:明确了文章的主人公,教师再接着追问:作者是如何塑造这“女人们”一群體形象的?

这就涉及欣赏文章景物描写的段落和赏析文中精彩的人物对话等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总结人物塑造的方法:语言描写(对话)、动作描写(细节)、侧面描写(景物)

环节三:明确了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当堂表现随机处理语言描写(对话)、动作描写(细节)、侧面描写(景物)中的任一内容,最终归结为:不管是对哪个环节的处理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典型解析:

从分析景物入手,例如“水”和“苇”,这两个景物是整个小说出现最多的两个景物,也是含意深厚的两个景物,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柔弱与坚强的特点——最柔弱的也是最自然的东西,水最柔弱,同时也是最自然又能克服至坚的最有力量的东西,这恰好与主人公的特点吻合。

从分析对话入手,以夫妻话别为例,从中通过“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没有哭”和“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的比较中得出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特点,以及夫妻间深沉而热烈的情感。

从分析细节入手,比如“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动作中包含了无尽的温柔,无尽的恩爱;

“水生笑了一下”中有难言的酸楚,难言的无奈;

从“女人看出他笑得极不平常”中看出女人是何等的细心,何等的关怀;

“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这一笑或许是安慰,或许是不舍;

“不久,他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里的“笑”中透着万千的失落却难抵的蓬勃朝气;

“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洋溢着兴奋,洋溢着喜悦。

总结升华:

在这样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这处处出现的笑声有何用意?

这笑声有如银铃般在白洋淀上空回荡,越传越远……传遍中华大地,在那里,在每一个地方,都有铮铮傲骨来撑起那一片天空,都有微笑向世人昭示:我们有爱,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天灾、人祸、法西斯……笑声依然在回响,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他们依然在苇海里顽强抗争;在扩大了的笑声背后,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不肯屈服的心为了正义而战斗……

环节四:教师引导学生从景物、语言、细节等角度细致分析之后,教师做适当总结:纵观这篇小说,我们发现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作者孙犁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这一群可爱的人们,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关键词:柔、自然、和平、生生不息才是无可否认的大德。这样做的目的意在解决最后一个值得探究题目:这是一篇描写战争的小说,但全文没有任何血腥的战争场面,反而写得诗情画意,给人安然静逸的感觉,这样处理文章的好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荷花淀》以其细腻的环境描写,精彩的人物语言以及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的群体形象。

与《芦花荡》不同,《荷花淀》没有扣人心悬的大篇幅的战斗场面。只是点点滴滴的平凡的温情,离别、探夫、遇敌后,都满是感动,满是温馨。就是这种点滴,读着,暖暖的。

“怎么了,你?”,水生嫂在看出自己丈夫笑得不像平常后的担忧与焦虑全包含在这几个字中,很普通的一个问句,就和我们在生活中的口语一样,简单而随意。可细想下来,水生嫂单凭一个“笑”,便能感受到丈夫的反常,这该是多么熟悉、多么深爱、多么关心才能判断出来的。普通的月夜,普通的小院,普通的人,普通的对话,但因战乱的离别前夕,变得格外感人。

有一个细节使我深深触动。打捞战利品时,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在水波上滚动的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别人都在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和粮食,可水生没有忘记将少见的精致饼干追回并留给妻子。看似无所谓的动作,却渗着深深的关怀,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滴,却让战争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唯有温情暖人。

战争,往往让我们想到肃杀、狼藉、混乱。可是在荷花淀,却是纯净的银白、淡雅的香气。只因有了这些平凡的点滴,这些温馨的点滴。美好的事物总会冲破阴霾,就如晴日不会永远被晦暗遮蔽。像荷花淀的人那样,用一个个点滴温暖寒冬、感化纷乱。滴水穿石,这微笑的情意定能带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教后反思:

着眼于语言这个根基,文学的韵味乃是题中应有之义。《荷花淀》是一部文学作品,所以,以欣赏的姿态面对文本,以主体的情思占有文本,是阅读时必须做到的。我个人的体会,是教学中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发,想象空间被扩展,教学就能走近文本,走进作品人物。

语文教学还应该追求丰厚的文化底蕴。语言背后站立的是文化,汉语的背后站立的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个词语就是一部经典,一个诗句就是一部历史。我希望语文课有更多的文化色彩。我将王昌龄的《采莲曲》、水、苇等内容引入课内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中形成总结、归纳和比较的思维习惯,最后将水、苇、女人都归结为“柔”,引用曹雪芹关于“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借用 “上善若水”一词以及老子关于水的论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更希望学生能够语文学习过程中多多地阅读经典作品,因为阅读的孩子,是前途无量的。

猜你喜欢

荷花淀白洋淀水生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雄安两赋
白洋淀深冬挖藕人
互助
一个农民的四季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