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下人同亲
2019-09-10南一鹏
南一鹏
2012年,父亲过世,我心里十分哀痛,可依然没有想过应该写点纪念他的文字。直到后来,看到很多学生写了很多文章怀念他,我怕让大家误解了他跟子女之间的感情,因此打算写本书来纪念他。
我觉得父亲一生的成就,是推展中华文化,他是一个大丈夫。原本我想以“布衣青灯大丈夫”来作为书名,后来突然间想到,我应该真正回归到我的内心,看看我和我父亲是怎么相处的。父亲视天下人如子女,也视子女如天下人,所以子女与天下人是平等、一致的,在他心里,众生平等。因此,我与天下人共同拥有我的父亲,所以我与天下人同亲,这也最终就是我的书名。
万事皆是接引
我在我的书中写道,身教、家教、言教是我一生的功课。我觉得我的父亲并没有去世,他还是给了我一门功课,连他的离开,对我而言都是一门功课。我要如何来平静接受这件事情?我要如何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对待转化成一个最好的结果?我发现这一生,所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管好的坏的,都是在接引我。
假如有人当面来骂我,我想到的是“友直”,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需要到你面前来得罪你,暴露他自己让你能去报复他。他说你的,是他看到的,对与错其实和你无关,和他有关。可是他愿意不隐藏地来告诉你,说明你可能确实有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一个自我审查的机会。感恩啊!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作“困难是上帝伪装的祝福”,我们今天发生的所有一切,一切生命中的困难,都是来增长你的能力。
从小到大,你所有不会做的事,其实都是在考验你,让你有学习的机会。因为不会,所以它就叫作困难,会的东西还叫困难吗?你把它视作困难,还可能因为你没有去做。这就是人生。
家中教做人
在我看来,“父亲”两个字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父与子的关系,而是与天下人同亲的概念。因为我的父亲不仅仅是我的,他是我们的。父亲两个字,看似简单,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我相信有一些人,他的成长过程中跟父母的关系并不好,表面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亲,可是真正的在你心里,你不一定认同,不一定能把这份感情化成你生命的动力。我很希望有一天能跟更多的朋友作分享,让他们了解,所有我们人生中发生的事,包括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统统都是我们要去学习的功课,要学会如何承接。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家里教你“礼法”。礼是什么?待人接物的法则。当你不懂礼的时候,你离开家走到外面,就会有人教你“法”。你不懂“礼”就会碰到“法”,那么“礼”跟“法”有什么差异呢?“礼”来自于内心,我内心尊重一个原则,它就叫“礼”;“法”则加注于外力,是大众必须接受的规范。所以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我自愿的,尊重每一个人,另外一个是我逼你尊重。
孝,是要教你如何地“授”,这个授是传授给你,是别人给予你的,还有你自己要如何地“受”。一个是授予你的人,一个是接受的人,谁比较重要?当然是“你”比较重要,懂得如何接受的人比较重要。
那么孝应该是如何地“受”?“逆来顺受”。为什么?因为凡事你若是逆来逆受,它就会在你身上变本加厉。可是你若是顺受呢?绝对可以改变命运。态度改变了本性,善念铺陈出更多的善缘。难行能行,这叫难能可贵;难行不行,自然就是一无所获。
孝并不代表着我们要变得特别服从。真正的孝是要互动的,它是一个“老”字头,是一个“子”字底,所以是老幼之间的互动。在家里,父慈然后子孝,这是一种互动的效果。走出了家门,我们要“老吾老,幼吾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家里如此,在外面也是如此,而这一切的对待方法,就是我们学习、思政、待人处世所有的原则,所以你的态度决定了未来,将孝的效果推己及人,便是与天下人同亲。
天纵之资,本来面目
真正的学问,从不依赖别人,不是看书就有学问,学问来自于你自己的观察、汇总、整理。中国人所有的思想,是从天地之间开始思考,“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与天下人同亲。我父亲一辈子就是一个中国的读书人,他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读书、文化和传统的经验。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父亲,那应该是“一个大居士”,父亲一辈子以修行、修身为主。中国的文人自古就在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然后你才能够有机会去修性,才会看到自己本来的心性;你看到自己本来的心性以后,才有机会去校正它;校正它以后,你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层次。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很有天赋的人,父亲的诗的气派绝不是一般人的气派。有一次,我看到父亲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开帘吩咐闲风雨,为洗天衢万丈尘”,短短两句就讲完了父亲一生的志向。从他出生到他过世,他都在做这件事,让我们这个民族、让我们所有的读书人,能够拨开自己眼中、心中的尘埃,真正地看到我们的文化之美,重新建立起我们民族的自信。
父亲是“天纵之资,本来面目”。他写的诗、做的文,确实包含了他的天赋,可是当你看到他的有些解说,就会不自觉地要去赞美他。因為这是他用他的“本来面目”写的,这个本来面目与天下不分,出自于本性行为中间。
当你的学术、文化、思想到了一定境界,你就会发现,我原来是一无所知啊。我们以为很了解对外的世界,但其实了解了什么呢?不知道,好多东西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知”都只是开始而已。
就跟《楞伽经》里的故事一样,大慧大士一开始问佛的时候,问了几百个问题,佛怎么回答?佛说你才问了几百个问题,我可以再帮你问几千个问题,假如你在这问题数量上纠结,那你是问不完的。所以,佛法是直指到本源上面,所有现在已知的东西都只是“相”的变化而已。
动心忍性,如如不动
什么是悟道?“动心忍性,如如不动”。不受外界所干扰,最主要的是动心忍性,看到自己的心性;然后能掌握住自己的心性,外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能够冷静应对,这是如如不动的意思。所以佛家一直讲,谁是主人翁?你能当家作主,是你在为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存作主。
我后来发现一件事,当一个人无可奈何、行有不逮的时候,自己能力不行的时候,脾气就来了。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是在说我希望你帮助我,因为我力有未逮。所以,当真的有人站到你面前,明明不是你的错,他却在你面前大叫的时候,你只需要跟他讲,“我能帮你什么吗”,你就会发现原来在你面前暴跳如雷的人马上平静了下来,因此我们要多带点耐心。
人生中如果没有挑战,那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思的。生命中最开心的,就是每天不断有挑战,因为有挑战你才是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思想转化一下,当你一无所有,生命受到最大挑战的时候,请你告诉自己,这个时候我开始要活了,去做吧,不要挑什么,你只要去做,总会往前走一步。
谦谦君子,卓然不群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父亲是一位谦谦君子。他一生所做的所有事情,可谓“一个蒲团消业力,十方世界作丛林”。父亲一直以一个大居士的心性对待众生,然后努力地把十方世界当丛林,在修行上做个道场。他待人平等无碍,为人意诚心正,言行如一。父亲的诗中写:“消闲漫读华严偈,不识人间有是非。”这就是没有是非之心;他说“拄杖横挑风月去,由来出入一身轻。”他虽然“视众生如子女”,可是他也毫不留念。
父亲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懂得中华文化里的内涵,然后把这个种子继续传递下去,可是他常常也有一个感叹,“矛盾半生头已白,更无安处只安禅”。父亲有个愿力,就是为中华文化而生,他有两句诗,“常忆峨眉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承接大任,不计小节,行藏退舍却为难。其实想退都不能退,他自己一直在努力,所以说,最后是“碌碌风尘还自笑,天心人事欲何安。”
父亲最后走的时候是如愿以偿的。人这一生能够做到如愿以偿,无悔!最怕的常常是我该做什么,却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完。
我相信,其实我们的生命都是有一个持续性的,我们的中华文化也一直在讲持续性,让你从“生”开始,了解人是怎么生的、人是怎么消亡的,还有人的生与消亡之间又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
2012年,父亲95岁,他把这场维摩乐章奏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