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感的培养
2019-09-10侯军
侯军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实现了基本普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新型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和改进。“数学感”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具有良好数学感的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助益颇深。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低年级;数学感]
伴随新式课程和基础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更加科学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感的培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一定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学生一生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以灌输知识为主,更应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之间发散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这对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十分有利。
数学课程具有一定抽象性,但每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却十分紧密,细细研究亦能发现严谨的逻辑性,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能有效巩固学生知识点,在此阶段重视对于学生数学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清晰透彻的理解数学题目和知识体系,从而促使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保证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汲取数学课程的精华,可以学有所成。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教育理念不应只是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技能,也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面。对于数学感的培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理念,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数学感的发展与其智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数学学习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标准答案,这类学科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有一定要求,学生要对数学元素有所了解和认识,以此作为感知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系统的学习了解数学元素的内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提升了对于形状、空间等的数学理性认知以及对于排列、组合、相互作用的感性认知。所以对于数学感的培养不止是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有所助益,对于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整体素养的提高都有帮助。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感的培养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体验“数学感”
在数学学科比较难以实践的特点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感的培养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思维导图是一个逐渐挖掘知识的过程,可以将许多数学知识点归纳整合,然后系统地展示出来,这一直观严密、深入浅出的知识系统简单易懂,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数学感知。
具体实践起来可以从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做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小单元内的知识点进行独立地总结和整理,这样会使得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了解更加深入,在教师引导的同时,自主性学习可以使得对知识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以单元的主题为主,利用教材中的每个小标题逐渐建立思维导图,然后将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小主题再做更加细致的分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本上没有但老师补充的内容添加进去,另外在自己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添加进去,以加深印象。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可以让学生把分数、小数进行分别分类,学生对于类似抽象数学概念总是比较难以理解,进行分类后使得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也更为深入。除此之外,在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数轴的概念使得学生在线性的思维下了解分数,增强数学感。熟练掌握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之后,学生可以脱离课本,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整理,甚至可以将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进行构造,或者将新知识与旧内容形成网络系统,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归纳总结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系统性的整理和理解能力。当学生在对固有知识进行自主梳理、总结、归纳后,有助于学生充分内化知识,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认知,并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初步感知“数学感”。
(二)联系动手实践,建立“数学感”
目前小学数学老师只是注重课堂教育和书本教育,对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比较轻视,“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只是将课本知识粗略浅显的进行传授,主观认为这样的认识足够指导以后学生的实践,所以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也极少带学生去进行相关的实践体验。其实教师最精髓的教学便是将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与实践相结合的课本知识其实更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感,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扎根在学生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中;如在学习“比较100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年龄作为切入點,先询问学生“今年几岁啦”,学生回答“8岁”,教师继续引导“老师的年龄比你们大得多,你们猜老师几岁啦”,学生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通过猜测教师的年龄,感受数字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教师应在生活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探究、感悟等途径,认识身边的事物,用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敏锐直觉,启蒙学生的“数学感”。
三、结束语
数学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的梳理基础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思维结构、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形成卓越的理性思维,可能一时半会我们看不到孩子的成长,但久而久之孩子的数学感一定会越来越好,到了中高年级一定会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艳粉.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感培养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