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词句理解促进文言文教学
2019-09-10吴金昌
吴金昌
【摘 要】有的文言文教学,“言”“文”两张皮,只重视“文”,忽略“言”,制约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应立足词句的理解,以朗读作为教学必经点,以翻译作为教学着力完成的重点,以赏析作为教学灵活处理的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词句理解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有些文言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突出。有的教师在初中、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仍未有显著提高。一些学生高中毕业后,阅读一般难度的文言文依旧很困难。在高考中,文言文翻译的得分也普遍偏低,学生不是望文生义,就是翻译得艰涩拗口。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普遍采取串讲式教学,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等,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边听边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填鸭式”教学逐渐为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所取代。然而有的教师运用不得法,文言文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着力点出现了偏差,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独具的特点,将文言文和现代文等量齐观,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文章所体现的文化意义的探讨等方面,将词句的理解交给学生自己梳理。学生因为缺少扎实的训练,所以没法自行扫清语言障碍。“言”“文”两张皮,一些教师常常只重视“文”,有意无意忽略了“言”,从而制约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有的优秀教师能注意“言文结合”,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课例。然而,这里的“言”只是个别词语,如果教师只关注这几个词语,必然会忽略大部分词语,那么教学效果也自然有限。
学文言文就像学游泳,教师要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海洋里自由嬉戏,而不能仅仅教学生几个示范动作便罢。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言文学习就应该做到“一字未宜忽”,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句,句句过关,每个词、每句话都应该能被学生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果文言文教学不能立足语言的理解,那么教学方式就是徒有其表,无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赏析及蔺相如大局意识的思考等方面,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将这些“重点”弱化,着力解决学生对词句的准确理解,以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当下,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的功能,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默读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形式。
其实,文言文教学有效与否,最简单的测试方式是让学生朗读。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朗读得不通顺,那么所谓的赏析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朗读理应成为文言文阅读的起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较长,教师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预习,课上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学生字音和断句的错误,并要求学生将其标注在课本上。
1字音
缪: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秦自缪(mù)公以来二十余君。
度:相如度(duó)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毋:赵王畏秦,欲毋(wú)行。
盛:赵亦盛(shèng)設兵以待秦。
肖:臣等不肖(xiào)。
2断句
以戏/弄臣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顾/吾念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分段朗读结束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全班大声齐读课文。自由朗读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环节,不可忽略。大声齐读既是对学生自由朗读的检查,也是对自主学习的巩固。为了检查学生朗读的真实情况,教师要挑选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朗读全文。没有完成朗读任务的学生,教师要辅导、督促其课下完成。“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完成了朗读任务,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文言文翻译要采取逐字逐句通译的方法,努力做到“信、达、雅”。但是在翻译时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翻译中来。教师随机点拨思路,总结方法,让学生在翻译练习中逐渐形成翻译能力。
1字字落实——信
“信”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文言文学习切不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否则不仅会影响文言文知识的有效积累,而且容易形成不严谨的学风,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学生在翻译时必须学会咬文嚼字,学会“抠字眼”,不可放过每一个字,字字落实,不增不减,忠实原文。
【教学片段1】
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一句,怎么翻译?
生:这是为什么呢?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敬意。
师:翻译时不可以漏字。这里的“修”是什么意思?
生:“修”是“整饰礼仪”的意思。
师:“整饰礼仪”指什么?请结合原文回答。
生:“整饰礼仪”指“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师:“斋戒”“奉璧”“拜书”都是“整饰礼仪”。请你把上一句再翻译一下。
生: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整饰礼仪,来表达敬意。
师:最后的“也”字也要翻译出来。
生: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整饰礼仪,来表达敬意啊。
师:文言文翻译“一字未宜忽”,要字字落实,忠于原文,努力达到“信”的要求。
2学会变通——达
“达”是通顺、通畅,使翻译的语言读起来不佶屈聱牙,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能传递原文的信息。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语言现象,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学会变通。
【教学片段2】
师:“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一句,如何翻译?
生:蔺相如估计秦王特以欺骗的手段装作划给赵国城池。
师:“特”字怎么翻译?
生:特别。
师:放到句中读一读,通顺吗?
生:感觉别扭。
师:这个“特”字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特”字意思不一样。请看书上注释。
生:只,不过。
师:请再翻译一遍。
生: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骗的手段装作划给赵国城池。
师:“度”字翻译成“估计”,准确吗?蔺相如此时是“估计”“猜测”吗?他没有看出秦王的用心吗?
生:看出秦王的用心了。
师:既然已经看出了,“度”字翻译成什么更通顺一些呢?请你再翻译一下句子。
生:蔺相如明白秦王只不过用欺骗的手段装作划给赵国城池。
师:我们在翻译时,要学会灵活处理,找出最贴切的词语,而不要拘泥于字典注释。现在这样翻译,“用欺骗的手段装作划给赵国城池”,语意还不够通畅,同学们可以尝试调整一下语序。
生:蔺相如明白,秦王只不过装作划城池给赵国,用来欺骗他。
3锤炼语言——雅
翻译作为语言训练,除了要求准确、通顺,还要进一步提升语言品质,使之简练、优美、得体,体现现代汉语应有的美,因而在翻譯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3】
师:“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一句,《同步作业》上的翻译是“秦王估计,终究不能把璧强夺过来,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广成馆舍”。大家看一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生1:“度之”可以翻译成“想了想”。
生2:“终究不能把璧强夺过来”不够简洁,可以改成“终究不能强夺”。
生3:“相如”改为“蔺相如”更得体。
生4:“安置”和“馆舍”是书面语,和前面语言风格不一致,可以翻译成“安排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师:请你们完整地翻译一下。
生5:秦王想了想,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排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教学要立足学生,以生定学,以学定教。学生基础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变化,以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应忽略学情,好高骛远,追求所谓的课堂“高度”“深度”“广度”,华而不实。如果学生基础好,在完成前面两个环节的同时,教师可以展开深入讨论,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史记的叙事艺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基础一般,在赏析环节,教师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总之,教师让学生学有所获才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赏析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脱离语言文字的“赏析”不是语文课,而是政治课、历史课、伦理课……课堂再热闹,也无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反而可能会“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教学片段4】
1“完璧归赵”完美吗?
师:“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一句,“易”是交换的意思。这是秦王的真实意图吗?请结合下文回答。
生:这并不是秦王的真实意图,他知道赵王舍不得和氏璧,这只是他为发动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师: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是什么?从原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生:可以从课文中“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看出来。
师:蔺相如看不出秦王的意图吗?
生:蔺相如去之前就看出秦王的意图了,“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就是证据。
师:既然如此,蔺相如为何对赵王承诺“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呢?
生:蔺相如分析完两国形势后,作者省略了赵王的神态描写,蔺相如应该察觉了赵王的神色,因此才有了后面的承诺。
师:谁认为“完璧归赵”是完美的?
生:从“取吾璧,不予我城”中的“吾”字可以看出,和氏璧在赵王心中是第一重要的,而且从最后“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中可以看出,赵王认为蔺相如此行是完美的。赵王的态度决定了蔺相如的行动。
师:为什么赵王认为蔺相如此行完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不辱”,也就是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师:从后来的结果看,“完璧归赵”真的完美吗?
生:不完美。因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蔺相如堪称完美的口才,不畏强秦的勇气,只是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教学片段5】
2“负荆请罪”能删吗?
师:渑池相会、“秦不敢动”的原因,是秦国忌惮蔺相如的口才和勇气吗?
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是廉颇带重兵驻守在那里的缘故。
师:蔺相如获迅速提拔,廉颇发牢骚也在情理之中,“负荆请罪”删掉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负荆请罪”是为了表现廉颇知错能改品质的片段。
师:这不会影响廉颇的光辉形象吗?
生:人无完人。谁都可能有错,优缺点都写,这样才使人物形象饱满,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师:这就是《史记》的“实录”特征。司马迁有着严肃的史学态度,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即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所谓“不虚美,不隐恶”,就是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1]。
3“负荆请罪”仅仅是在塑造廉颇的形象吗?
生:这同时也是在塑造蔺相如的人物形象。通过冲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以及以国事为重的优秀品质。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负荆请罪”是本文的重要内容,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梁启超先生说:“《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只有立足词句理解,摒弃浮夸、喧嚣,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诵读课文,扎扎实实地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才能确实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绍东.《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