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张掖制种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019-09-10何树文张建朝王泽浩伍东

种子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棉铃虫玉米田防控技术

何树文 张建朝 王泽浩 伍东

摘   要:通过对张掖市制种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观察,掌握了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开展防治措施研究,总结出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词:制种;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绿色;防控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6-0135-02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志码: B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鳞翅目,夜蛾科,属昆虫的一种,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栽培模式的改变、种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使得越冬条件、食物结构有利于棉铃虫发生。其在张掖制种玉米上呈逐年发展的态势,现已成为为害玉米、啤酒花、棉花、番茄等多种作物的主要害虫,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安全。近年来,尤以玉米受害最重,其常年发生面积达4.7万hm2以上,玉米果穗受害,幼虫一般蛀食籽粒11~26粒,且引起果穗局部发霉腐烂,造成果穗顶部不结实或花穗,直接造成产量损失10%~15%,严重年份可达35%,对玉米种子的质量和商品性能也造成了影响[1-3]。为搞清玉米棉铃虫在张掖市的发生及为害规律,有效控制危害,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了制种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棉铃虫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调查地点设在张掖市甘州区党寨园艺场制种玉米田,从4月底开始,架设新型飞蛾诱捕器,监测棉铃虫成虫发生动态,每隔5 d清理诱捕的成虫,记录诱捕虫量。

1.2   棉铃虫幼虫发生规律调查

调查地点设在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历年棉铃虫发生较重的田块,采取五点取样法,每点取10株,每隔10 d调查受害率,观察植株上棉铃虫产卵及幼虫为害的情况。

1.3   棉铃虫越冬情况调查

从9月初开始,选取棉铃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隔5 d调查1次,记录玉米雌穗内幼虫发育情况,直至收获。次年开春调查土壤中棉铃虫越冬蛹,明确棉铃虫越冬时间及规律。

1.4   棉铃虫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通过多年多点试验,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及时试验示范,总结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制种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

2.1   棉铃虫形态特征

2.1.1   卵

初为黄白色,半球形,大小为0.5 mm,快要孵化时颜色变深,由灰褐色至深褐色。

2.1.2   幼虫

共5龄,1龄体长2~3 mm、2龄体长4.5~7 mm、3龄体长9~14 mm、4龄体长15~29 mm、5龄体长32~37 mm,各体节背板有黑色毛片12个,体色变化大,有绿、黄绿、红褐、黄褐、深褐色5种,背部有2条深色细纵纹。

2.1.3   蛹

长17~20 mm,腹部第五、六、七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尾端有一对臀刺。

2.1.4   成虫

体长15~20 mm,翅展27~38 mm,前翅淡黄色,后缘颜色较深;后翅后缘有2个深褐色近圆形斑点;复眼褐色。

2.2   棉铃虫成虫发生时期

根据新型飞蛾诱捕器的监测结果,棉铃虫在张掖市有3个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羽化高峰,第一代成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羽化高峰,第二代成虫于 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羽化高峰,每个成虫高峰历期20 d左右(表1)。

2.3   棉铃虫幼虫为害特点

第一代棉铃虫幼虫在小麦、玉米小苗、苜蓿、豆类等作物上为害,将玉米心叶食成空洞或缺刻,严重者则将心叶自下部食断,造成枯心。

第二、三代主要为害玉米、番茄、棉花,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交配产卵,卵集中产在玉米雌穗花丝上,部分在苞叶上,低龄幼虫主要集中在果穗顶部取食花丝,影响授粉,3龄后钻蛀为害雌穗顶部嫩粒,并排出大量虫粪,污染籽粒,还诱发玉米穗粒腐病,使玉米种子的品质下降(表2)。

2.4   棉铃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张掖市一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严重,发生世代不整齐,以3代居多,属全变态昆虫类型。越冬代羽化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始见期随气温而变化,气温高则始见期提前,反之则推迟。羽化后6~9 d开始产卵,一代棉铃虫卵始见期5月上旬,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卵期5~7 d,主要产在玉米心叶上。幼虫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幼虫期为24~30 d,共5龄,一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心叶。7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蛹期7~9 d,7月中、下旬一代成虫羽化,羽化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成虫羽化3~5 d后即可交配产卵。7月下旬二代卵开始孵化,孵化期3~4 d,孵化期的长短与温、湿度有一定关系,气温高、湿度大,则孵化期短;反之,则延长。幼虫期为18~2l d,二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雌穗花丝和心叶。8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8月中旬进行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月中旬。

三代棉铃虫卵孵化期为8月下旬,幼虫高峰期出现在9月上旬,9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随着气温降低将不再羽化,以滞育蛹形态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中旬随气温回升而羽化。

3   绿色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

搞好秋耕冬灌,早春铲埂除蛹,破坏棉铃虫越冬的生境,降低越冬基数。棉铃虫喜欢产卵于玉米雌穗花丝上,应在棉铃虫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幼虫未蛀入玉米雌穗之前,即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将已授粉完备的玉米雌穗花丝人工剪除, 并集中销毁或深埋。

3.2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每年于5月初至9月底,在田间挂设频振式杀虫灯,单灯控制面积5.3~8 hm2,高度以高出玉米植株30 cm为宜,及时清理虫袋。

3.3   生物防治

每年5月初至9月底,采用棉铃虫性诱捕器诱杀,田间挂设新型飞蛾诱捕器加诱芯,每667 m2挂设3~5个,诱杀雄成虫,改变田间雌雄比例,减少着卵量。

3.4   化学防治

可选择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0 g/L乙基多杀菌素喷雾防治。药剂要轮换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 1 ] 郭松景,李世民,卓喜牛,等.玉米田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分布型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4(11):45-47.

[ 2 ] 陈广泉.河西走廊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与药剂防治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學,2004.

[ 3 ] 顾学平,王佩汤,马学军.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7(4):25-26.

(收稿日期:2019-05-15)

猜你喜欢

棉铃虫玉米田防控技术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沧州地区玉米田病虫草害种类调查分析
500克/升氟噻草胺悬浮剂防除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田间试验研究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玉米田封闭除草剂撒施效果比较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
棉铃虫重发频次趋高原因探析与综合治理对策
玉米田棉铃虫对棉田测报与防治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