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研究
2019-09-10高宁王文艳
高宁 王文艳
摘 要:我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农业种植技术是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正朝着机械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对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相关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6-0168-01 中图分类号: S23;F323.3 文献标志码: A
我国不论在农业种植技术还是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都比西方国家起步晚,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探究解决。如何通过农业机械化生产来推进农业种植技术是当下研究的重点之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
1 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共同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种植有很大局限性
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基本采用大农场的种植模式,而我国主要采用小农模式来发展农业,此模式存在农民总体素质不高、机械设备成本过高等问题。在相同农田面积上,需要的农民人数更多,且农民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机械运行培训,导致缺乏对农业机械知识的了解,不能正确使用及维护机械,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机械损伤往往难以修补与恢复,因此机械设备成本较高,对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1.2 地域性差别过大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种植差异非常明显,农作物种植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有在合适的种植环境下栽种合适的农作物及采取相应的种植技术,才会有最好的收成。在不能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地区使用机械设备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破坏。
1.3 人才储备缺失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民在农业发展中还保持着较为保守的种植观念,不仅限制着其对先进农业种植技术的接受度,还制约着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对农业发展而言,政府总是将目光过多地投入在经济总量上,把教育重心放在工科上,导致大学生对农业技术创新失去兴趣,造成农业人才储备长期处于不足的局面。
2 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制定相关农业政策
政府应该就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制定相关科学合理的农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对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作出实际行动,同时也要根据相关政策合理分配资源,提供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要定期举办以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内容的座谈会,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知识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也可以为科研人员创新农业技术提供参考数据。
2.2 根据地区不同落实差异生产
要想做到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紧密结合,首先要考虑地区的差异性,因为区域不同需要采用的农业种植技术不同,否则不仅会造成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也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不同地域需要采用不同的机械设备进行工作,例如,较平坦肥沃的平原需要运行大型机械设备,为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提供方便;而山地丘陵等地势起伏不定的地域就需要引进小型机械设备,做到操作便利且不浪费资源。
2.3 完善监督保障措施
随着政府对农业种植的大力宣传和扶持,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加入到农产品种植队伍中,但如果市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仅会影响政府的信誉,也会给农民带来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因此,完善市场监督保障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及时向农民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将应季农产品及时推向市场。此外,政府也要做好农产品的资源整合,调整产品包装,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民带来更客观的经济收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2.4 注重人才培育
号召各高校加大对农业相关专业的关注力度,提高在校大学生对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创新探索,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其不仅掌握农业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更要通过实践将其与理论相结合,为创新农业技术打好基础。同时,不仅要学好国内现有的农业种植技术知识,更要与国外的科研成果相结合,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现状,积极提升农业专业知识水平。
2.5 大力扶持农业向机械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發展需求,因此农业机械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要积极向农村引进机械设备,调整相关的惠农政策,组织农民培训学习,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方法,转变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使其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3 总结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与开发农业种植技术,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改革,才能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及时、正确地解决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矛盾,才能持续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