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工作视阈的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介入方法研究
2019-09-10何一明
何一明
摘 要:目前,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缺乏与异性交往的自信,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较差,因被歧视而感到苦恼,不能专注地倾听,由自卑心理造成不适应,经济贫困导致较大的压力等等。这主要由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所引起。运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尊重平等的理念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外的另一种工作理念和手段有助于帮助贫困生提高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认识和交往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环境,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贫困生;人际交往;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075-03
Abstract: At present,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some obstacle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uch as lack of self-confidence in intercourse with the opposite sex, poo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suffering from discrimination, inability to concentrate on listening, inadaptability caused by inferiority complex, greater pressure caused by economic poverty and so on. This is mainly caused by its own reasons, family reasons and social reasons. Applying the concepts of social work, help them help themselves, respect for equality and the methods of case work, group work and community work as another work concept and means besid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poor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elf-awareness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adapt to school lif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cial work
高校贫困生由于致贫原因的多样性,贫困生成长的特定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会使他们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变化。其中,人际关系是绝大多数贫困生面临的最大困惑。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不适、障碍,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此问题的形成原因、介入的方法探索有着较强的实践价值,在社会工作视阈下,探索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决办法是一个新的方向。
一、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
为了更好的研究贫困生群体的人际交往情况,笔者选取了贫困生生源较多的粤西地区6所高校,分别是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3月份以随机的方式对以上6所高校7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692份,其中贫困生168人,非贫困生524人,贫困生比例占24.3%,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 调查结果
此部分统计分析的两个独立样本分别是:贫困生、非贫困生。我们对两个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目的是了解两个样本之间是否有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显著差异存在。从结果来看,有10个选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如表1),贫困生中选择“是”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中选择“是”的比例高,说明贫困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困扰比非贫困生要大。
2. 结果分析
(1)缺乏与异性交往的自信。表1的数据显示,A、B、C三项中关于与异性交往方面的情况,贫困生均明显高与非贫困生。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自幼缺少父母陪伴,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少,所以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另外,在交往过程中有时候会伴随着一定的经济支出,贫困生对此有顾虑,所以也会减少这方面的交往。长此以往,贫困生在与异性交往的意识和能力都在下降,最终导致贫困生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往往比较被动,缺乏自信。
(2)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較差。表1的数据显示:D、E项贫困生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中存在着自卑的倾向,导致其在与人沟通过程中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比如“讲的话够不够好”,“我会不会被瞧不起”等等,所以在与同学们相处中谨小慎微、不敢说话。而非贫困生在沟通中顾虑比较少,胆子较大,敢于将自己的想法直接说出来,明显要优于贫困生。
(3)因被歧视而感到苦恼。表1的数据显示:F、G项贫困生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大部分贫困生不希望被认为是贫困的、自卑的,在交往过程中有时候表现得比较积极,有时候又比较被动,经常表现出不自然的状态。他们希望融入集体,但又因为自身经济条件、个人能力等因素可能会出现的人际交往状况产生苦恼。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在贫困生中会出现,因为家庭困难,寝室里发生财务遗失的时候往往被怀疑;因为生活习惯差异,会被他人视为“异类”。导致贫困生们希望在校园生活中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们。
(4)不能专注地倾听。表1的数据显示:H、I项贫困生明显高于非贫困生。由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社交范围、社交成本支出能力存在差异,彼此交往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也有明显的差别。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比较活跃,贫困的学生则相对内向一些。在社交过程中,贫困生往往会觉得自己很多谈话的时候没有话题,其他同学谈到的领域没有了解,插不上嘴,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不愿与人交流、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对他人产生一定的敌意,害怕自己受伤害。
(5)由自卑心理造成不适应。表1的数据显示,J项显示贫困生要比非贫困生更多的认为“自己没有周围的人漂亮”。这说明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加看重外表,更在意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也说明这个群体的学生比较敏感、脆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6)经济贫困导致较大的压力。贫困生希望通过学业的提升来实现命运的改变,在求学过程中背负着过多的心理负担。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每当经历失败的时候贫困生要比非贫困生更难以面对,会表现出更失落、失望的心态。有的贫困生为了保证在校期间的生活,必须花费不少的时间在校内外的兼职上,导致他们在校期间与周围同学相处的机会少了很多,缺少交流,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另外,由于同学之间很多的交往形式多是聚餐、看电影、游玩等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开支,许多贫困生只能对这些交往活动敬而远之。一些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精神贫困”的问题,变得内向、多疑,缺乏安全感,很难与同学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1. 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表现是由自我的认知影响的,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受到对他人的认知所干预的,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会决定这个交往过程的目的、范畴和内涵。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自卑,过于自我,因而较容易出现认知障碍。
2. 情感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交往双方相互之间在情绪上的好恶程度、情绪的敏感性、对交往现状的满足程度以及他人对自我成功感的评价态度等。不良情感反应会影响交往。比如,如果交往中表现得比较冷淡,对于他人的情绪漠不关心往往会被他人认为难以接触,不适合交往;如果情感反应过于剧烈,经常对别人表现得刻意的热情,也会让人觉得不踏实,缺乏安全感;如果情绪不稳定,让人难以适应的话,也会被周围的人敬而远之。贫困生由于缺少交往的经验,在交往中难于把握好尺度,容易在与同学交往中产生情感困惑。
3. 人格因素
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虚伪、自私自利、嫉妒心强、猜疑心重、苛求、自卑、自傲、固执等等,给别人留下不愉快的感受甚至产生一种危险感,会影响人际交往。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测查中,贫困生中存在这种不良人格特征的几率要比非贫困生高,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机会更大。
4. 能力因素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影响贫困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贫困生由于交往的经验少于非贫困生,在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沟通意识较弱的倾向。
(二)家庭及经济方面的原因
1. 家庭情感因素
大部分贫困生自幼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其聚少离多,疲于生计,在孩童时期就缺少父母、亲人的关爱,以致于在很多时候表现出缺乏安全感的情况,是交往意识欠缺的根源性问题。另外,有些父母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在教育子女时候大多采取大骂的方式,造成贫困生胆小、懦弱的性格,造成子女在交往中往往变得不主动。
2. 生活环境差异的因素
贫困生在入学后会有明显的感觉,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边的同学家庭条件都比自己好,遇到的一些新鲜的事物也比别人多,很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产生误解和隔阂,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不知所措的情况。
3. 经济能力因素
由于经济能力的原因在入学前贫困生就与其他学生各方面产生了差距,然而在入学后这种差距的弥补也会因为经济能力的不足得不到解决,从而让差距会越来越大,贫困生所感受的新旧环境落差巨大,影响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方面
1. 学校环境因素
伴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各种社会潮流充斥着校园,其中的不良思想,比如金钱至上、攀比思想、快乐至上等想法对当代的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当周围同学在追逐物质享乐的时候,贫困生们还要为自己的生活费用操心,这样的心理差距会给他們造成极大的负担。有些会认为自己出身不好,怨天尤人,有些则选择逃避,不与同学交往,导致无法融入集体之中。
2.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贫困生肩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命运、自身命运的想法来到大学校园。经历了校园生活后,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家庭与家庭的差距,面对复杂的环境,还无法完全适应这样的变化,就会不知所措,迷失自我,容易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
高校贫困生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他们肩负着父母的期盼来到了憧憬已久的大学校园,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贫苦的状况。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原本的认知无法满足新环境的认知需要,他们一时间会迷失自我,被社会上盛行的攀比风气所侵蚀,沉迷于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在生活和学习上,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使贫困生一时找不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高校贫困生在对现实自我不满时,感到不知所措。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使贫困生开始怀疑自己,感到现实社会的残酷而逐渐减少参加社交活动,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三、社会工作理念介入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
(一)助人自助的理念
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是:人类有自我改变和自我进步的能力,因而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案主能够依赖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别人的帮助。高校贫困生固然有着比普通大学生更突出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但其希望融入社会,获得自我价值感,成就感的基本社会属性和普通大学生是一样的,甚至更加强烈。所以,在对其进行行为介入时,要充分遵循助人自助的理念,与求助者一起解决问题,不仅要注重纠正其人际交往行为,同时也需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变过低的自我评价,走出“自卑”阴影,努力发掘贫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优点,或是勤奋好学,或是吃苦耐劳,或是在某一科目、某种技能上有不俗的天分,再利用种种活动、比赛的契机,点燃贫困生自己心中的“太阳”,从而找到突破口,重新树立其人际交往的信心,从根本上改善其人际交往障碍问题[1]。
(二)尊重平等的理念
尊重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理念和态度。作为特殊群体的高校贫困生,更加需要我们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待,首先是对贫困生身体和心灵的关注,关注他们,既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又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用的线索或信息。继而要对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表示接纳,因为接纳是尊重的先决条件,没有接纳,谈不上对贫困生的尊重。要理解他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是有着深刻的家庭、社会原因的,而不是一味批评他们胆小、自卑的心态。高层次的尊重表现为对贫困生的温暖、关怀和喜爱。这种积极的对贫困生表达尊重的方式,对贫困生建立自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服务的理念
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要求助学工作者在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利益,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审视这个群体面临的问题、困难以及成因,从而提供可行的介入方案;在帮扶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高校贫困生的知情权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修正改善服务的方案;并在结束服务之前进行有效的评估,了解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改善情况,来检验工作的效果。
四、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以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困难的社会成员为工作对象,为其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通过面对面服务的方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服务。在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上,个案工作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为受助的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与贫困生共同制定方案,协助其从自我认知、交往能力、自信心树立等方面得到提升,进而解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障碍[2]。
(二)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实践模式,它是通过将具有相似问题或者有需要的社会成员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实现社会成员的个人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小组工作可以为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共同需求的贫困生提供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由于他们出身相似、有共性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貧困生往往会觉得话题更多、更容易放松,更有安全感。在小组中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开展人际交往行为的情景训练,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信心,在小组中获得成长。
(三)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利他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区工作可以将高校贫困生看做是校园这个大社区中的工作群体,在校园内针对贫困生们开展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让贫困生在服务的过程与社会产生高频率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提升其口头表达能力、沟通的意识,加强交往过程中的自信心。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对自我的认知,情绪的认知等能力,从而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辉.社会工作在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3.
[2]张长伟.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4(5):27-30.